敕撰集之始及纪贯之之序

三、敕撰集之始及纪贯之之序

前面说到醍醐天皇励精图治,也涉及文化领域。延喜初年,醍醐天皇便下令御书所预[39]纪贯之等人,挑选从古至今的优秀和歌并集结成集。于是,四位领命官员便日日埋首于大内承香殿东面的曹司,精挑细选,终于在延喜五年(905年)四月十八日完成,将其进献给醍醐天皇。这便是敕撰二十一代集[40]之首——《古今和歌集》。

纪贯之

这本诗集原名《续万叶集》。醍醐天皇阅览后更名为《古今和歌集》。纪贯之为《古今和歌集》所作的序文,被世人称为“假名序”,用的是日本国的“国文体”。在此之前,日本国内流行汉学,记录、文书等全都模仿汉文,逐渐形成了一种汉文体。而纪贯之却抛开这种汉文体,使用当时的口语体进行写作,形成了最初的“国文体”,是日文文体的一大革新。

当时另有纪淑望撰写了汉文体的序,世人称之为“真名序”。有人说是纪淑望将纪贯之的假名序译成了汉文,也有人说是纪贯之将纪淑望的真名序译成了假名文。这两种说法自古以来就争论不休,尚无定论。

最初进献给醍醐天皇的奏览本中是没有真名序的,嘉禄本中也没有。但在这之前的贞应本中,真名序被写在稿纸背面。宗祇[41]法师在《古今相传书》中说:“真名序为本派所不传。”而这位纪淑望,是纪长谷雄的儿子,也是同时代的人。两篇序文虽然文体不同,但内容却一样,所以应该是同时完成的。现将两种文体的序文部分摘录如下,以供读者对比研究。

宗祇法师

やまと歌は、人の心を種として、萬の言の葉とぞなれりける。世の中にある人、ことわざしげきものなれば、心におもふ事を、見るもの聞くものにつけて、いひいだせるなり。(假名序)

夫和歌者,托其根于心地,发其花于词林者也。人之在世,不能无为,思虑易迁,哀乐相变。感生于志,咏形于言。(真名序)

力をもいれずして、天地を動かし、目に見えぬ鬼神をもあはれとおもはせ、をとこおみなのなかをもやはらげ、たけきもののふの心をもなぐさむるは歌なり。(中略)

是以逸者其声乐,怨者其吟悲。可以述怀,可以发愤。动天地,感鬼神,化人伦,和夫妇,莫宜于和歌。(中略)

いにしへの世々のみかど、春の花のあした、秋の月の夜毎に、侍らふ人々を召して、事につけつつ歌を奉らしめ給ふ。あるは花をそふとて、たよりなきところに迷ひ、あるは月を思ふとて、しるべき闇にたどれる。心々を見たまひて、さかし、おろかなりと、しろしめしけむ。しかあるのみならず、さざれ石にたとへ、筑波山にかけて君をねがひ、よろこび身に過ぎ、たのしみ心にあまり、富士の煙によそへて、人をこひ、松虫の音に友をしのぶ。(下略)

古之天子,每良辰美景,诏侍臣预莚者献和歌。君臣之情,由斯可见,贤愚之性,于是相分。所以随民之欲,择士之才也。(中略)及彼时变浇漓,人贵奢淫,浮词云起,艳流泉涌,其实皆落,其花孤荣。至有好色之家,以此为花鸟之使,乞食之客,以此为活计之谋。故半为妇人之右,难进丈夫之前。(后略)

当时的和歌传情,多半流于男女爱恋这一点。纪贯之在《假名序》中,虽然并不否认,但用词婉转,表达柔和。而纪淑望在《真名序》中,则用露骨而愤慨的语气道破时弊,毫不留情,果然是继承了纪长谷雄的家学风气。然而,这不太适合这本诗集,所以才没有被载入奏览本之中吧!因为该诗集的第十一卷到第十五卷,收录的都是恋歌。

关于醍醐天皇下令编纂这本诗集的目的,序文中说:

(大意)自《万叶集》以来,已有百年,对于古人之事,古人之歌,当世之人,多已不知。为了再兴文翰,将今人之词,传于后世,特命大内记纪友则、御书所预纪贯之、甲斐少目凡河内躬恒、右卫门府生壬生忠岑,征集《万叶集》漏选的古歌、各家家集、咏草等,挑选其中秀逸的诗篇,编纂成集。

所以,编者纪友则、纪贯之等人,各有十余首诗歌被选入集,最多的甚至达到二十首。其他《万叶集》以后的天皇、公卿、僧祝、女流等所作诗歌,也各有收录。《万叶集》中的诗歌,也有几首被选了进去,应该是特别优美的缘故。最后,按照春夏秋冬、恋、贺、离别、哀伤等主题,编成二十卷,共一千一百一十一首。所以,序文中说的“歌道废弛”并不是真的“废弛”,而是指诗歌的风体衰颓,大多流于爱恋之作。

凡河内躬恒

壬生忠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