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追讨使败归
在此之前,源赖朝起兵的消息已经传到京城。《玉海》记载:
(承治四年,1180年)九月四日,传闻:谋叛人(源)义朝子[99],年来在配所伊豆国,而近日行凶恶事,去顷凌轹所司之先使([平]时忠卿知行之国也)[100],凡伊豆、骏河两国押领了。又(源)为义息[101](源行家),一两年来,来往熊野边。而去五月乱逆之刻,赴坂东了,与力彼(源)义朝之子,大略企谋叛欤,恰如(平)将门云云。
《玉海》中,仅将源赖朝称为“(源)义朝之子”,可见当时公卿大臣们早已忘记了“源赖朝”的名字,并且也没有把他的起兵看作一件大事。不过,源赖朝起兵,对平氏而言却是一大威胁。于是,福原行宫发出官符(公文),派出追讨使前往坂东平乱。
《山槐记》承治四年(1180年)九月条记载:
承治四年(1180年)九月三日,今日或者云,故(源)义朝子兵卫佐(源)赖朝发义兵云云,掳掠伊豆国,坂东骚动。(中略)
承治四年(1180年)九月五日,今日被下东国追讨使宣旨了,藏人左少辨(藤原)经房朝臣,仰左大将(藤原)实定:左辨官下 东海道诸国
应追讨伊豆国流人源赖朝并与力辈事
左大将藤原朝臣实定宣,奉敕,件(源)赖朝,忽相语凶徒凶党,欲掳掠当国邻国,叛逆之至,既绝常篇,宣令左近卫权少将平维盛朝臣、萨摩守平忠度朝臣、三河守平知度、追讨彼(源)赖朝及与力辈,兼又东海又东山两道堪武勇士,同令循追讨,其中拔有殊功辈,加可以重赏者,诸国宜承知。依宣行之。
治承四年(1180年)九月五月 左大史
(中略)义重入道(故义国之子)(即新田义重)以书状申大相国(平清盛)云,(源)义朝子领伊豆国,武田太郎领甲斐国,(新田)义重奉前右大将之严命,相率彼坂东国国家人,可追讨之由被仰下,仍所下向也者。
伊豆国流人兵卫佐(源赖朝)企谋反合战事。治承四年(1180年)八月二十二日寄合辈,相模国小早川、伊豆国伊东入道(被打取)、同伊东四郎、相模国大庭三郎(被打取)、甲斐国平井冠者,以上御方,兵卫佐(源赖朝)同心辈,骏河国小泉庄二郎(被打取)、伊豆国北条四郎(兵卫佐舅也,被打取),同□藤用光、新□次郎、兵卫佐残少被讨成,箱根山遁笼毕。
不过,北条[102]之死是纷乱之中的误传。
承治四年(1180年)九月二十九日,朝廷的追讨使前往坂东,当时满朝上下,除了源氏一族,都在期待追讨使的胜利。然而,结果与期望相反,追讨使大败而归。《玉海》承治四年(1180年)记载:
承治四年(1180年)十一月一日,传闻,追讨使(平)维盛朝臣以下被归了。既欲赴近江之间,风闻山僧等可相御之由,仍更向伊势了云云。凡逆党余势,不知几万骑,东山、东海诸国,并以与力。官军之势,本五千余,被追落之间,仅不过三四百骑云云。凡不及左右。往昔以来,追讨使空敷被追归之例,未曾闻事也。
承治四年(1180年)十一月五日,传闻,追讨使等,今日及晚景入京,(平)知度一人仅二十余骑,(平)维盛逃入,又不过十骑云云。
先去月[103]十六日,着骏河国高桥宿,自是先,彼国之目代,及有势武勇之辈三千余骑,寄甲斐、武田城之间,皆悉被伐取了。目代以下八十余人,切颈悬路头云云。
同十七日[104]朝,自武田方,以使者(相副消息)送(平)维盛馆,其状云:“年来虽有见参之志,于今不遂其思,幸为宣旨使有御下向,虽须参上,程远(隔一日云云)路峻,辄难参,又渡御可有烦,仍于浮岛原(甲斐、骏河之广野云云)相互行向,欲遂见参云云。”(藤原)忠清见之大怒,使者二人切颈了。
同十八日[105],富士川边构假屋,晓十九日[106],可寄攻之支度也。而其间,计官军势之处,彼是相并四千骑。(中略)各休息之间,官兵之方数百骑,忽以降落,向敌军了。(中略)所残之势,仅不及一二千骑。武田方四千余云云。仍不可及敌对,窃以引退,是则(藤原)忠清之阵略也。于(平)维盛朝臣者,敢无可引退之心,云云。而(藤原)忠清立次第之理,再三教训,士卒之辈,多以同之,仍不能默止。自赴京洛以来,军兵之力气,并以衰损,适所残之辈,过半逐电。凡事之次第,非直事云云。
今日着势多,先以使者(马允满季)示子细于禅门(平清盛)。禅门(平清盛)大怒云:“承追讨使之日,奉命于君了,假令虽曝骸于敌军,岂为耻哉?未闻承追讨使勇士徒令归洛事。若入京洛,谁人合眼忽?不觉之耻贻家,尾笼之名流世,早自歧路暗趾,更不可入京洛云云。”
而窃入洛,寄宿于(藤原)忠纲之宅云云。于(平)知度者,先以入洛,在禅门(平清盛)八条之家云云。(中略)此为军阵同行之辈所说也。
以上应是实情。
《山槐记》承治四年(1180年)记载:
承治四年(1180年)十一月六日,或者云,追讨使右少将(平)维盛朝臣,今晓入旧都六波罗。
承治四年(1180年)九月十八日,着骏河国,承治四年(1180年)九月十九日,(源)赖朝党,营于不二川,送使,不知其状。(平)维盛朝臣问所为于(平)忠景,(平)忠景曰:“兵法不斩使者,然而此条,私合战之时事也。今为追讨使,不可及返答哉。先问彼子细可斩者。”
(平)维盛朝臣依此言,令寻问使者云:“军兵有数万,敢不可为敌对(夸示己方兵力)者。”闻之后斩首了。或难此事云云。而官兵才千余骑,更不可及合战。兼又诸国兵士,内心皆有(源)赖朝,官兵互企异心,暂逗留者,欲闭塞后路云云。
(平)忠景等闻此事,无欲战之心之间,宿傍池鸟数万俄飞去,其羽音如雷,官兵皆疑军兵之寄来,夜中引退,上下竞走,自烧宿宿屋形持杂具等。(平)忠度、(平)知度不知此事追退,归(平)忠景于伊势国。元帅(平)维盛朝臣入京,著近州、野州之时,有五六十骑云云。此事或感之,兵法引退随事,无难之故也。或又谤之,近日户户门门虚言甚多,定少实欤。
一仗未打就全线崩溃,简直可笑至极。从最初的三千兵力到仅剩二三十人,可见平氏当时已经人心尽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