醍醐天皇受禅及《宽平遗诫》
宽平九年(897年)七月三日,皇太子(敦仁亲王)举行了元服仪式。同日,宇多天皇退位。
《日本纪略》记载:
宽平九年(897年)七月三日丙子,卯二刻,皇太子(敦仁亲王)于清凉殿加元服,年十三(《皇年代略记》记载:大夫藤原卿时平[即藤原时平]加冠,权大夫菅原卿[即菅原道真]加手,左中将[藤原]定国理御发)。
午刻,(宇多)天皇御紫宸殿,让位于皇太子敦仁亲王,宣制如常仪。逊位之后,迁御弘徽殿。其时,春秋三十一,在位十二年。
该书(《日本纪略》)后面继续记载:
宽平九年(897年)七月十日,诏上太上天皇尊号于先皇(宇多天皇)。
宽平九年(897年)七月十四日丁亥,太上天皇(宇多天皇)上书辞尊号。(醍醐)天皇上状,不许之。
当时,宇多天皇亲书“治国大要”十余条,传与新帝(醍醐天皇),世称《宽平遗诫》。可惜《宽平遗诫》现存的版本多处有缺失,现将其大略摘录如下:
(前略)诸国诸家等所申,季禄衣服月料等,或入官奏,或就内给。申不动正税等,虽令勘申国中账,遗或远年账,难为实。今须不动者一切禁断。正税者随状处分。若必用不动者,即后年全令委填,不可忘。此事当时执政可进止也。虽然存于内心补万分一。努力努力。
文中“诸家”,指的是亲王、诸王、公卿等。“季禄”指的是春秋两季赏赐的官俸。“不动”指的是各国储存的不动仓。不动仓本来是为饥荒年预备的物资储备,但一些心怀不轨的国司,却瞄上这些储备物资,偷偷挪用,却不填补。这就导致到了饥荒年,无粮可用,饥民饿死。这也是当时国司的一大弊病,由此可见宇多天皇的深虑。
斋宫者,出在外国(伊势)。用途虽繁,料物不足。随其申请,量宜进止。唯寮司能能可选任之。
斋院者,种种杂物藏例虽具。其于用度不足十分之一。特加相劳(中略)。
可明赏罚,莫迷爱憎。
用意平均,莫由好恶。
能慎喜怒,莫形于色。
左大将藤原朝臣时平(即藤原时平)者,功臣之后。其年虽少,已熟政理。先年于女事有所失。朕早忘却,不置于心。朕自去春加教励,令勤公事。又已为第一之臣,能备顾问,而从其辅道。新君慎之。
藤原时平的“女事之失”,指的是他夺了自己叔父大纳言藤原国经的夫人一事。尽管他做出了这么大逆不道的事情,但因为他是功臣之后,又是藤原氏嫡派,在当时的形势下,还是只能让他成为第一大臣。
右大将菅原朝臣(即菅原道真),是鸿儒也,又深知政事。朕选为博士,多受谏正。仍不次登用,以答其功。加以朕前年立春宫之日,只与菅原朝臣(即菅原道真)一人论定此事。(中略)又春宫初立之后,未经ニ年,朕有让位之意。朕以此意密密语菅原朝臣(即菅原道真),而菅原朝臣(即菅原道真)申云:如是大事,自有天时。不可忽,不可早,云云。仍或上封事,或吐直言,不顺朕言,又是正论也。至于今年(宽平九年,即897年),吿菅原朝臣(即菅原道真)以朕志必可果之状。菅原朝臣(即菅原道真)更无所申,事事奉行,至于七日可行之仪。人口云云,殆至于欲延引其事。菅原朝臣(即菅原道真)申云:大事不再举,事留则变生,云云。遂令朕意如石不转。(中略)菅原朝臣(即菅原道真)非朕之忠臣,新君之功臣乎。人功不可忘,新君慎之。(中略)
菅原氏,原本出自土师家,到菅原古人这一代,赐姓为菅原朝臣,从此成为文章世家,但家世算不上显赫。到了菅原是善这一代,做到参议刑部卿从三位,渐渐显贵。到了菅原是善之子菅原道真,任大纳言兼右近卫大将,当时与之相对的左近卫大将藤原时平,既是藤原基经的嫡子,又是朝中执政之臣(当时未设大臣),可见宇多天皇对菅原道真的破格提拔。这固然是因为菅原道真本人贤德有才,但同样也离不开宇多天皇的慧眼识人。
宇多天皇说自己“多受谏正”,说明对他菅原道真信任有加。宇多天皇在位期间,菅原道真辅佐天皇,致力于匡正政界的污浊,颇有政绩,为后世“延喜之治”打下了基础。
菅原道真不仅是一个博学的文人,更有着高超的政治才能。从立太子到宇多天皇让位,是菅原道真保证了宇多天皇的圣意得到执行。
在人才方面,除了菅原道真,宇多天皇还向新帝推荐:
(平)季长朝臣深熟公事,(纪)长谷雄博涉经典,共大器也,莫惮升进,新君慎之。
可见宇多天皇的睿智。
朕闻,未旦求衣之勤,每日整服,盥漱拜神,又近唤公卿有识,访治术。夕还本座,招召侍臣,求六经疑。圣哲之君,必依辅佐以治事。(中略)。事有持疑,必可推量以决之。新君慎之。
诸司诸官之言奏见参,有先例者,可下诸司,令勘旧迹。唯有旧迹,能推量可行。新君慎之。(中略)
前数事之诫,朕若忘却而有所嘱者,引此书可警。(中略)是为不可违失耳。
最后一句话,不仅是宇多天皇对新帝的训诫,也是对自己的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