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天皇与藤原忠平父子及菅原文时《意见封事》

六、村上天皇与藤原忠平父子及菅原文时《意见封事》

朝廷迫切希望改善国内民生的现状,于是,频频请寺院、神社进行祈祷,却毫无效果。于是,僧徒建议:每次祈祷的同时,还要大赦天下。所以尽管当时京中盗贼横行,还是频频释放囚犯。在当时那种迷信的年代,赦免囚犯被认为是“仁政”。这被当作“天历盛世”进行歌颂。

或许村上天皇对此也心知肚明,但藤原忠平父子把持朝政,村上天皇也无能为力。所以一些人就会觉得村上天皇慷慨大度。《大镜》记载:

大家都说,村上天皇(中略)在性情温和、举止优雅这一点上,犹胜于醍醐天皇。村上天皇向臣子询问:“百姓对我有何评议?”

臣子回答:“百姓认为天皇您十分宽厚。”

村上天皇说:“这是百姓在赞扬我。如果君主严苛的话,百姓的生活会多么艰难!”

关于村上天皇皇后的事,《大镜》记载:

右大臣藤原师辅,(中略)长女(藤原安子)为村上天皇女御。在后宫众嫔妃之中,藤原安子品貌出众,于天德二年(958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被册立为皇后。(中略)村上天皇对这位女御(藤原安子)非常顾忌,即便她提出了无理的要求,村上天皇也无法拒绝。至于其他事情,就更不用说了。世人都说她善妒,脾气不太好。她对村上天皇也并不恭顺。(中略)村上天皇在政事上作出任何决策之前,都会先和皇后藤原安子商议。

内有宠后,外有权臣,可以想象当时的政局是什么样子。

天历三年(949年),藤原忠平患病,朝廷赐度僧人五十名,请十五大寺为其病愈祈祷。之后又请十六寺进行祈祷,赐度三十人,大赦天下。

后来藤原忠平薨逝,被追赠为正一位,封信浓公,赐谥号贞信公。藤原忠平之子藤原实赖继任关白之职,权势不逊其父。且藤原师辅的弟弟藤原师尹之女,也入宫侍奉,成为村上天皇女御。《大镜》记载:

左大臣藤原师尹,为藤原忠平第五子,(中略)其女(藤原芳子)为村上天皇宣耀殿女御,姿容绝美。藤原芳子进宫之时,她人已经坐到车辇之中,但长发的发梢还在主屋的门柱之下。(中略)村上天皇对她十分宠爱。

村上天皇曾作了这样一首和歌:

生愿同衾,死愿同穴,若有来世,比翼齐飞。

于是,女御(藤原芳子)回复:

春不改颜,秋不易色,情意悠远,连理永结。

然而,康保元年,即应和四年(964年)(因逢甲子而改年号)四月,皇后藤原安子驾崩,其妹藤原登子入宫。关于此事,《大镜》记载:

皇后(藤原安子)的二妹藤原登子,原为重明式部卿亲王(村上天皇皇兄)的夫人。(中略)后来藤原安子皇后去世,重明式部卿亲王也去世了。村上天皇对藤原登子越发恋慕,便时常将她召入宫中侍奉,还将她封为贞观殿内侍,极尽宠爱。从此六宫粉黛,尽失颜色。

关于此事,还有一种说法是:当时村上天皇已经开始厌倦朝政,颓于政事。这种说法其实并不公允。

天德元年(957年),菅原文时进献《意见封事》。他提出的三条意见,与三善清行提的意见大致相同。其一,是禁止奢靡;其二,是任官唯贤;其三,是重兴文学。然而,这三条意见并没有得到采纳与执行。这封奏折只是作为一篇“名文”流传后世(收录于《本朝文粹》)。

可见村上天皇也曾打算广开言路,励精图治,然而,遭遇挫折阻力,不得已只能将政事委以臣宰,垂拱而治。世人讴歌村上天皇“宽仁”的圣德,却不知,皇权衰落的种子在此时就已经埋下了。

【注释】

[1]阳成院,即阳成天皇,由于这个记录在宽平八年(896年)宇多天皇在位期间,当时阳成天皇已经退位,所以称为阳成院。

[2]元庆六年(882年)升任右大臣。

[3]奏铃,向朝廷请求下发及归还天皇出行时清道的铃,这属于少纳言的职责。

[4]警跸,为帝王出行清道,禁止行人来往。

[5]凌轹,指欺压,欺蔑。

[6]殿上人,四位、五位的侍臣,以及准许进入天皇居住的清凉殿等大殿的六位藏人(近侍)。贵族。

[7]仁寿,文德天皇时年号。仁寿太皇太后,指文德天皇的女御藤原明子。

[8]繇,音“宙”,占卜的文辞。大横之繇,当时刘恒用占卜来决定吉凶,结果得到一个“大横”的占卜结果,表示大横所裂的纹路很是正当,卜卦人不久要即位做天王,将家族的伟业光大发扬,就像启延续禹那样。

[9]潜邸,非太子身份即位的皇帝登基前的住所。

[10]摄关五家,藤原氏嫡派的五个分支,即近卫家、九条家、二条家、一条家、鹰司家。

[11]藤壶院,清凉殿北面的庭院。与弘徽院一样,是女御与更衣(妃嫔)的居所。

[12]芹川御狩,芹川,又名芹河,指京都市伏见区鸟羽地区的猎场。嵯峨天皇、淳和天皇等曾在此狩猎。

[13]临时祭,原指因特殊目的(如迁宫等)而举办的祭祀,与每年固定举办的“恒例祭”相对。平安时代中期以后,由于天皇的祈愿,新增了一些祭祀,并固定下来,成为每年都举办的恒例祭,如宇多天皇发愿的贺茂临时祭,朱雀天皇发愿的石清水八幡宫临时祭等。贺茂临时祭,可简称为贺茂祭。

[14]准三后,又称准三宫。三后,又称三宫,指太皇太后、皇太后和皇后。准三后,指御赐与三后(三宫)相同的待遇。

[15]大臣,日本的“大臣”,仅指太政大臣、左大臣、右大臣三个职位。

[16]驿传,驿站,传社,是古代供官员往来和传送公文的交通机构。

[17]苞苴,原指包裹鱼肉的蒲包,后转指赠送的礼物,再引申为贿赂。

[18]堂上家,日本贵族家世身份的一种,指有资格进入朝堂议事的世袭贵族之家。

[19]烟,封户的量词,一户人家为一烟。

[20]官户,日本古代律令制下最底层的官有民的一种。一般是因罪被剥夺良民资格的人,或者是奴婢与主人所生之子,身份比官奴婢略高。官户以户为单位,拥有与良民相同的口分田,但所有收成都需上缴官府,生活必需的衣物与粮食则由官府配给。

[21]据文意,当指遣唐使。

[22]中国地区,日本地域之一,包括现在的鸟取、岛根、冈山、广岛、山口五个县。

[23]子日,天干地支纪日法中的某一天,每隔十二天就会有一个子日。上子日,指的是当月的第一个子日。

[24]若菜,原意为春天刚萌芽的野草(野菜),后来作为宫中“上子日”御膳,固定使用七种野菜,称为“春之七草”,一般指水芹、荠菜、鼠麹草、繁缕草、稻槎菜、芜菁、萝卜。

[25]障子,古代日本建筑的一部分,在房屋四壁,中国建筑中“墙”的位置。日本用木条搭成木架,然后贴上和纸,这样既能起到阻挡视线的作用,又能保持一定的光线通透。

[26]太宰员外权帅,太宰权帅原本是太宰府长官太宰帅的权官,有实权。然而,后来出现了一些因特殊原因而任命的太宰权帅,比如显赫贵族因罪贬谪,或者中低层官员因功升迁等,使“太宰权帅”成为一种名誉职位,为了跟正式的太宰权帅区分开来,这些人被列为“太宰员外权帅”。

[27]北野祠,在京都北野建立的菅原道真祠。朝廷准许使用“天满宫”称号,所以又称为“北野天满宫”,简称“北野宫”。

[28]一夜千本松,传说中,菅原道真去世后,京都北野附近一夜间长出一千棵松树,是菅原道真神灵所化。现在京都北野天满宫中就有一个一夜松神社。

[29]中世,日本的中世一般指镰仓时代到战国时代。大约在1192年至1573年之间。

[30]国名后的“大”字指“大国”,上、中、下亦同。

[31]右,竖排版中的“右”指“以上”。

[32]自余输钱,其余的缴纳钱。

[33]韩柜,又称唐柜,指带盖的箱子,用于存放衣物、文书等。一般有四根或者六根脚,使箱子离地,可以防潮。

[34]合,有盖容器的量词。

[35]直,折算后支付的钱或物。官牧马直四千四百六十束,即本应缴纳的官牧马,折合成稻米,应缴纳四千四百六十束。

[36]秫米,即高粱。

[37]葟子,古代日本用来煮“七种粥”的一种野生谷物。

[38]皇极天皇六年,此处指皇极天皇重祚为齐明天皇六年,即660年。

[39]御书所预,御书所,宫中保管及编撰书籍的地方。预,御书所的次官。

[40]敕撰二十一代集,敕撰,奉天皇御旨进行编撰。二十一代集,从《古今和歌集》(延喜五年,即905年)到《新续古今和歌集》(永享十一年,即1439年)五百三十四年间二十一部敕撰和歌集的总称。

[41]宗祇(1421——1502),室町时代连歌师,“古今传授”的传人。“古今传授”,师徒秘传的对《古今和歌集》的解释。

[42]伊势御息所,平安中期女歌人,三十六歌仙之一,伊势守藤原继荫之女,曾受到宇多天皇的宠爱。御息所,指的是天皇、皇太子、亲王等的配偶,也指侍寝过的宫女,或者生下皇子、皇女的女御、更衣等。

[43]着袴,古代皇子或贵族子弟三岁(或五岁)第一次穿着正装的仪式。是为了庆祝从婴儿成长为幼儿。

[44]小野道风,小野篁的孙子,有名的书法家。

[45]在纪贯之创立假名文体之前,日本使用汉文体,日记一般是男性公卿贵族记录的朝堂事宜。此处,纪贯之假托自己是一名女子,使用当时日本的口语体进行文学创作,以假名文体记叙日常见闻。

[46]平将门的出身及经历相关的确凿史料较少,后人附会的传说、演义居多,所以关于高望王子孙的说法也多有出入,比如有考证说不止六子,名气较大的六子排序也不一致,此处仅根据本著作原文进行翻译。

[47]押领使,平安时期设置的镇压各国动乱的官员。

[48]祢宜,神宫、官币神社、国币神社中遵照宫司命令进行祭祀的神官。

[49]报赛,还愿酬神。

[50]东舞,又名东游,原指东国地区和着民谣跳的民族舞,后来成为一种宗教仪式。

[51]“东百官”,在关东地区流行的百官官名。关东的武士之间有模仿朝廷官员,在自己的姓氏和名字之间加入“官名”的风气。

[52]其实只是因为天皇成年,摄政改称关白而已,实质的掌权者依然是藤原忠平。

[53]这首和歌的意思是:新皇即位,天下欢喜。不知何处,却有人垂泪。

[54]这首和歌的意思是:垂泪的人,自然是退位的你,母后心中知道。不管是新继位的新皇,还是退位的上皇,都是先帝和本宫的孩子啊!

[55]其后立太子及受禅即位相关记录,前文已写。另外,《大镜》《皇代记》《皇年代略记》等记载受禅日期为天庆九年(946年)四月十三日,应有误。

[56]《江谈抄》记载为天历十年(956年),《枕草纸》等记载为天历十一年(957年)

[57]该和歌被收录为《百人一首》第四十首。

[58]该和歌被收录为《百人一首》第四十一首。

[59]该和歌据传为山部赤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