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当时的作家

五、当时的作家

除了纪贯之,凡河内躬恒也是和歌的高手。《大和物语》等记载:

延喜年间,醍醐天皇下令编纂古今和歌,以纪贯之为首,壬生忠岑、凡河内躬恒等,都被天皇召集到御书所。

四月二日,还是黄莺低鸣的时节,醍醐天皇觉得黄莺低鸣的声音非常有趣,便把纪贯之召来,命他赋诗一首。纪贯之咏道:

莺啼声婉转,夜静尤动人。不知从前夏,听者是何人。

实在是一首妙诗。

还有一次,醍醐天皇夜宴游乐,将凡河内躬恒召至殿下,出了一道诗题:都说月如弓张,此为何意?请以此为题,赋诗一首。于是,凡河内躬恒答道:

皆言弦月似弯弓,望山边,箭离弦。

醍醐天皇非常满意,于是,赏赐了凡河内躬恒一件长褂。

凡河内躬恒当即按规矩将长褂披在肩上,谢恩道:

白云缘何至双肩?恐乃天风拂面过。

真是绝妙。

像凡河内躬恒这样身份低微的人,居然能近侍天皇,并得到天皇亲自赏赐,却无人异议,这固然是因为天皇的威仪,当然也因为凡河内躬恒诗才卓越。

延长四年(926年),醍醐天皇行幸大堰川,出了九个诗题,命纪贯之等六位歌人依题赋诗。纪贯之等人每人每题赋诗一首呈上。唯独凡河内躬恒,除了《鹤立江》一题,其余每题都赋诗两首呈上,被醍醐天皇评为当日魁首。后来,白河天皇向当时的“歌仙”藤原基俊询问纪贯之与凡河内躬恒的优劣对比,藤原基俊回答:“纪贯之难居凡河内躬恒之上。”

关于壬生忠岑,后世后鸟羽天皇时期,后鸟羽天皇询问当时的“歌仙”藤原定家及藤原家隆:“《古今和歌集》中最优秀的和歌是哪首?”

两人都回答:“壬生忠岑的‘晨曦有明月,徒留空中迎朝晓,伊人甚无情,相别不予再相会,以故忧莫胜晓许’应为第一。”

藤原基俊

不过,壬生忠岑在《和歌十体》中称纪贯之为“先师土州刺史”(指土佐守),可见他应该是纪贯之的门人。

此外,六人中的纪友则,在诗集完成之前,同年,即延喜七年(907年)二月去世,去世时六十岁,诗集还没完成。纪贯之作了一首悼念之辞:

时至明日者,孰知我身将何如,然在生暮间,今日悲汝撒手去,无暇顾念此余事。

这首悼念之辞被收入《古今和歌集》的“哀伤部”中。

另外,当时的女诗人中,也有伊势御息所[42]之类杰出的歌者。伊势御息所多才多艺,尤其擅长和歌,《今昔物语集》等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醍醐天皇时,有一次,皇子的着袴[43]仪式需要准备一扇屏风。于是,醍醐天皇命各位歌者根据屏风中的图画作诗,然后由小野道风[44]写到屏风上。然而,屏风“春之帖”中有一幅图,画的是一辆贵族女子乘坐的牛车行走在樱花盛开的山路上。可能是向歌者展示时漏掉了这幅画,所以小野道风写着写着就发现:这幅画没有相应的和歌可用。

醍醐天皇知道后说:“这可如何是好?谁能在今天之内献上一首和歌呢?这么有情致的图画,却没有合适的和歌,真是太可惜了!”醍醐天皇思索片刻,便将少将藤原伊衡召入殿内,吩咐道:“你赶紧去伊势御息所府中替我传旨,请她按此图意境,作和歌一首。”(中略)

这位伊势御息所颇富才情,曾得到宇多天皇的宠幸,成为御息所。她不仅品貌优雅,在和歌上,也毫不逊色于当时的才子凡河内躬恒、纪贯之等人。然而,宇多天皇出家以后就引遁山林,潜心修行,所以这位伊势御息所只能独居家中,寂寥度日。(中略)

藤原伊衡奉命来到伊势御息所五条附近的家中。(中略)当时正是三月,庭院中樱花盛开,寝殿南边卷着布边的竹帘已有一些破败,反倒显得古趣盎然。

藤原伊衡站在中门侧面的廊下,让自己的随从进去通报:“天皇使者藤原伊衡前来拜访!”(中略)

伊势御息所

藤原伊衡靠近竹帘禀报道:“皇子的着袴仪式,需要一扇屏风。天皇命歌者赋诗,写在屏风之上。然而,漏了一幅图,没有出示给歌者,所以这一幅图还没有适合的和歌。原本应该让凡河内躬恒、纪贯之等人来作歌,但这些人今日正好不在,天皇无人可召,而屏风又必须今日完成,所以天皇才命我前来。”

伊势御息所闻言大惊:“这怎么可能?即便是让我提前准备,我也作不出凡河内躬恒和纪贯之那样的作品,何况是临时受命?一时之间,我也想不到该写什么好。”(中略)

过了很久,一位女子从帘中走出来,手上拿着一卷写着和歌的紫色稿纸,用同样颜色的薄纸包了起来。(中略)

而醍醐天皇这边,一直焦急地等待着:“怎么还没回来?怎么还没回来?”不停地派人去看。(中略)

藤原伊衡回报:“我回来了!”

醍醐天皇说:“快!快!”小野道风也润好了笔,等候在御前。

藤原伊衡将伊势御息所的书卷呈给醍醐天皇。醍醐天皇打开书卷,只见纸上文书字迹清秀,竟不输小野道风的笔法,书卷中写道:

樱花尚开否?欲问故乡归来者,可惜或难逢。

醍醐天皇看了之后,大为赞叹,然后将其展示给当时殿前侍奉的贵族们看。众人朗诵起来,越发觉得与屏风中的画相得益彰。朗诵数次之后,小野道风才将这首和歌写在屏风之上。

这位伊势御息所,果然是一位极富才情的歌者。

可见当时的女性歌者中,也是人才辈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