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重建应天门

七、重建应天门

贞观十三年(871年),应天门重建工程终于完工。关于“应天门”的名号,当年还引起了争论。《日本三代实录》贞观十三年(871年)十月二十一日条记载:

应天门火灾之后[44],现已修复完成。明经、文章等博士提议“应天门”的名号是否可以改掉?且“应天门”名号的由来是什么?而“朱雀”“罗城”等城门名号的由来又是什么呢?

从五位上行大学头兼文章博士巨势朝臣文雄(即巨势文雄)认为:宫殿城门等,在火灾之后改名之类的事情,两汉以前,未必有此事。

但魏明帝(曹叡)青龙二年(234年),崇华殿大火,一直烧到南阁。修缮之后,青龙三年(235年)七月又再次遭灾。高堂隆认为不应再修此殿,但魏明帝(曹叡)没有答应。于是,重修崇华殿,并改名为九龙殿。

唐玄宗(李隆基)天宝二年(743年),东京(洛阳)应天门发生火灾,一直烧到左右延福门。天宝二年(743年)十一月,应天门重建完成,改名乾天门。

日本的制度,多仿大唐,不管天灾还是人为纵火,叫法虽然不同,但总而言之,都不是什么吉兆。所以重修之后,去除旧号,重拟嘉名,也不是不可以。

京都的城门叫应天门,《礼含文嘉》[45]记载:“汤顺人心应于天。”应天门的名字就是出自这里。

长安南面的皇城门,叫朱雀门。大明宫南面五门中,正南门叫丹凤门。丹凤和朱雀,意思是一样的。因为在南面,所以叫朱雀门。

至于罗城门,是周的国门。唐朝京城的大门,西都叫明德门,东都叫定鼎门。现在叫它罗城门,意思不明。但《大唐六典注》记载:“自大明宫,夹东罗城复道,经通化门磴道,而入兴庆宫焉。”根据这里的文字,“罗”应该是“罗列”的意思。

从五位上行大学博士兼越前权介菅野朝臣佐世(即菅原佐世)等奏议:(鲁)定公二年(前508年)《左传》云“夏五月壬辰,雉门及两观灾。冬十月,新作雉门及两观”。

《毛诗》记载:“乃立皋门,皋门有伉。乃立应门,应门将将。”(城郭的外门叫皋门,王宫的正门叫应门。最里层的正门叫路门,加上库门和雉门,合称天子的“五门”)

《毛诗正义》记载:“鲁有库门、雉门。”

《礼记·明堂位》记载:“库门,天子皋门。雉门,天子应门。”所以名叫库、雉,但实质是皋、应。

鲁国因为周公的缘故,得到周成王特别褒奖,将二门增至四门。其余的诸侯国就没有这个礼遇。

群臣商议政事的地方,在应门在里面,所以应该叫朝门。

根据以上的古籍,鲁国有三门,即库门、雉门、路门。天子的五门包括皋门、库门、雉门、应门、路门。而鲁国的三门和日本的三门,意义是一样的。

鲁国的雉门,虽然遭遇天灾,也没有改名。而这次应天门失火,是人为纵火,因此沿用旧名即可,不必更名。

不过,应天、朱雀、罗城的名字的含义,在古籍经典中没有记载。

所以,依旧沿用“应天门”的名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