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让位皇太弟
大同二、三年间(807年到808年),日本各地的灾情十分严重,一时之间难免人心惶惶。自古以来,遇上天地剧变,人们都会归咎为“人主失德”。特别是大唐的文化传入日本之后,公卿大臣之间自然也生出一些议论。再加上藤原仲成、藤原药子二人横行朝野,不少人心中都愤愤不平。于是,平城天皇也躬身自省,不胜烦忧,终于在大同四年(809年)四月决定退位。
《日本后纪》记载:
大同四年(809年)夏四月丙子朔,(平城)天皇自从去春,寝膳不安,遂禅位于皇太弟(弹正尹宫)。诏曰:现神等大八州所知倭根子天皇诏旨敕御,命亲王等、王等、臣等、百官之人等、天下公民众闻食宣:朕躬劣弱,洪业不耐。本自思畏,赐暂不息。加以朕躬元来风病苦痛,身体不安。经日累月,万机不懈。今所念,避此位一日片时,欲养御体。故是以定赐皇太弟(弹正尹宫),以天下政授赐某亲王。诸众须悟此状,秉持真心,辅导此皇子,可令抚育天下百姓。
众人闻(平城)天皇御命,皇太弟(弹正尹宫)涕泣固辞,乃上表陈让曰:臣幽昧自天,教训无染,逸游率性,机务未涉。陛下奖饰,忝兹储贰,愿惟重托,因攸寄颜。顷者圣体乖和,淹如日月,医药无验,责在臣躬。今忽逊神器,传之孱蒙,事殊恒制,闻命兢惕。若登此皇阶,当彼大宝,人神之圣既缺,中外之心又沮,冀日复服药,祈天远寿,伫升平于半武,滥庶绩于一篑。无任恳迫之至,谨奉表以闻。
然而,平城天皇没有准许皇太弟(弹正尹宫)的辞让。次日,平城天皇避居东宫。于是,皇太弟(弹正尹宫)再次上表:
臣闻,天下神器,不可轻传,皇业大宝,非圣不践。抗表冒请,庶蒙优容,丹欤不孚,玄鉴悠邈,俯仰焦惶,心魂靡厝。臣学暂一物,勤缺三朝,生长深宫,素暗稼穑,常欲静忝宸位,周施圣训,颂王泽于泰平,睹至治之郁起。而陛下不察衷鄙,强授鼎祚。臣之梼昧,何堪之有也。但以君唱臣和,上下之分,纶诏忽降,敢不对扬。苟欲遂志,还罹稽命。臣冀咨询公卿,拥摄万机之务,穆卜有效,当待翌日之瘳,然后临学齿胄。守道终年,在臣至愿,实为欣幸,无任悚战之至。谨重诣阙,奉表以闻。
平城天皇由于身体有恙,没有应允,依然将皇位禅让给了皇太弟(弹正尹宫),被尊为太上天皇。
大同四年(809年)四月十三日,皇太弟(弹正尹宫)于大极殿即位(即嵯峨天皇)。藤原内麻吕继续担任右大臣。次日,平城上皇皇子高岳亲王被册立为皇太子,中纳言藤原葛野麻吕为东宫傅。之后,平城上皇移驾东宫进行疗养。东宫因此被称作东院。嵯峨天皇将隐居的僧人玄宝法师召入宫内,为平城上皇祈求病愈。
《元亨释书》记载,玄宝俗姓弓削氏,河内国人氏。早年曾在兴福寺学法,修习了唯识的教义,后来在伯耆山中隐居。桓武天皇患病时,曾被召入宫中,为桓武天皇祈福。由于法术灵验,不久之后桓武天皇就痊愈了,于是,他又回到山中。大同帝(平城天皇)曾将他召入宫中,想封他为僧官。但他没有接受,而是隐居到了备中国汤川寺。
这次,玄宝法师又奉皇命入宫,不久之后,平城上皇病愈。大同四年(809年)八月三十日,玄宝觐见嵯峨天皇、平城上皇。藤原内麻吕献上宴席,君臣尽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