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忠常之乱及源平倾轧的起因
其后,长元元年(1028年,万寿五年七月改元),东国(关东地区)发生平忠常之乱。《日本纪略》记载:
长元元年(1028年)六月二十一日,右大臣(实藤原资)以下著仗座,定申下总国住人前上总介平忠常等事。即遣检非违使右卫门少尉平直方、少志中原成道等征讨之。给官符等于东海、东山道。
万寿五年(1028年)八月五日丁卯,今日,右卫门少尉平朝臣直方(即平直方),同少志中原成道,发向下总国,随兵二百余人,追讨前上总介平忠常。
长元二年(1029年)六月十三日庚子,遣检非违使搜求平忠常卿等住宅。
长元二年(1029年)十二月八日壬辰,停检非违使志中原成道,依不言上(“不言上”三字或有误,可能是“首途”)追讨(平)忠常之事也。
长元三年(1030年)三月二十七日庚辰,安房守藤原光业,依(平)忠常乱逆,弃印镒上洛。
长元三年(1030年)三月二十九日壬午,除目,平政辅任安房守。
长元三年(1030年)九月二日壬子,仰甲斐守源赖信,并坂东诸国司等,可追讨平忠常之状,依右卫门尉平直方无勋功,召还之。
笔者综合其他书籍记载,将这件事的来龙去脉整理如下:
首先,下总国国司上奏:“前上总介平忠常,居住于下总国内,却不遵法令,还带兵袭击国卫。”
于是,检非违使右卫门少尉平直方、右卫门少志中原成道等奉皇命,领兵二百,前往追讨。此外,朝廷还下令东海道与东山道,出兵协作。
次年,官兵进入坂东,却一战败北,无功而返。
平忠常对于检非违使未问案情就直接发兵攻打这一点十分愤慨,便越发暴乱,侵扰近邻。安房守藤原光业不堪其扰,便弃国卫大印于不顾,直接逃回了京城。
于是,朝廷另派甲斐守源赖信(源赖光之子)出兵讨伐平忠常,并下令坂东各国提供粮草,支援源赖信。
听到消息之后,平忠常在海岛上建城设防,将所有船集中在岛下,做好迎战的准备。
源赖信派人查探敌情,得知平忠常隔海相守,占据险要地势,整列战船,严阵以待,官兵根本无法靠近。
源赖信决定,无论如何也要渡海,于是,下令全军:“我等虽是初涉东国,但家中父祖曾言,浅海之中,都有一处,如同海中堤坝,地势高于左后,水深不过马腹而已。军中如果有人知道这个位置的所在,请速速下水告知!”
于是,有几个士兵骑着马就往海里冲。源赖信见状,大呼:“大家跟上!”自己也身先士卒冲进了海里。就这样,五六百人的大军,在源赖信的鼓舞之下,纷纷冲进海里,顺利向对面攻去。
平忠常以为自己在海中,对方如果没有船,定然无法靠近,所以只做好了船舶对战的准备。没想到官军竟然骑马攻来,平忠常措手不及,想到己方恐怕难以抵挡,于是,直接宣告投降,奉上一族男子名册及降书,派使者前往乞降。
源赖信当即应允,并押解平忠常等俘虏,班师回朝。途中,平忠常因病于长元四年(1031年)六月六日死于美浓国野上驿。于是,源赖信携带平忠常首级,于长元四年(1031年)六月十六日抵达京都。

源赖信
根据以上概述,可见几乎没有发生战斗。《日本纪略》记载:
长元四年(1031年)四月二十八日乙巳,甲斐守源赖信申平忠常进(应是“遁”字的误写)来。仍随身可参上之状。
长元四年(1031年)六月十六日壬辰,(源)赖信朝臣枭平忠常首入京。件(平)忠常受病死去,但有议定给彼(平)忠常从类,依为降人也。
“降人”就是削其户籍,将其户编入源赖信家充当家奴。所以坂东平氏多自称源氏家臣,就是出于此。
自高望王以来,平氏子孙在常陆、两总(上总、下总)等地繁衍。因为平氏一族平定“将门之乱”的功绩,平贞盛被朝廷任命为镇守府将军。后来这个职位基本都是平氏子孙担任。坂东平氏和京师藤原氏一样,族人团结一致,成为坂东地区最强大的力量,他们的势力还渐渐扩张到武藏、相模、伊豆等国。
然而,平忠常之乱以后,朝廷任命源赖信为镇守府将军。平忠常一族成了源赖信的下属。估计朝廷是想用勇武之将来压制跋扈的平氏吧!这也是朝廷的权谋。
这样一来,坂东平氏中,凡是与源赖信作对的,都被视作叛贼。所以,即便不是“降人”的坂东平氏,也全都归入源赖信门下,成为源氏家臣。于是,在坂东平氏之上,源氏也确立了自己的地盘。
坂东平氏之中,唯独号称平氏嫡流的平贞盛之子平维衡及其养子平维茂等,不愿屈居源氏之下,便离开了坂东,移居到近江、伊势等地,他们任官之国也多在中部、西部,也就是后来的平清盛一脉。
就这样,源平相争的情况一直延续到后世,两族武士相互倾轧,甚至引发了保元之乱以后的巨大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