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流放的菅原道真

五、身处流放的菅原道真

菅原道真被处流放时,膝下共有十二名子女。其中,男子四人被流放到其他领国,已经嫁人的女子留在京城。只有两名年幼子女,随菅原道真一同前往太宰府任职。出发之前,菅原道真看到庭前盛开的梅花,咏叹道:

前路迷茫远将行,临行寄言庭中梅。

莫因无主忘春信,尤倩东风遥送香。

这首和歌就是和歌《飞梅》的出处。此外,菅原道真还留下一首咏樱之歌:

花心可托东风便,遥寄相思慰主君。

菅原道真离开京城,行至山崎时,决意落发出家。眼看距离京城越来越远,菅原道真作诗一首,寄送给身在京城的妻子:

忍悲别君去,草舍渐依稀。辞去频回首,归期何可期。

不久之后,菅原道真来到播磨明石浦,这是菅原道真曾经担任赞岐守时到过的地方。当地的驿长对菅原道真情谊深重,惊讶之余又对菅原道真百般劝慰。于是,菅原道真作诗一首:

驿长莫惊时变改,一荣一落是春秋。

一路跋山涉水,终于到达太宰府,菅原道真作了许多诗歌排遣自己的幽愤。比如汉诗:

离家三四月,落泪百千行。

万事皆如梦,时时仰彼苍。

还有和歌:

夕烟漫山起,忧思以为薪。

同年,即昌泰四年(901年)七月十五日,醍醐天皇改年号为延喜。菅原道真见到改元的诏书后作诗述怀:

开元黄纸诏,延喜及苍生。

一为辛酉年,二为老人星。(注1)

大辟以下罪,荡涤天下清。

省徭优壮力,赐物恤颓龄。

茫茫恩德海,独有鲸鲵横。(具见于诏书)

此鱼何处在,人道汝新名。(注2)

吞舟非我口,吐浪非我声。

哀哉放逐者,蹉跎丧精灵。

(注1)阴阳家称之为“辛酉革命”,昌泰三年(900年)十月三善清行曾提过。昌泰三年(900年)十二月十一日,见老人星,是为祥瑞,因此有人提议改元。

(注2)诏书中称菅原道真之事为“谋反”。

菅原道真抵达太宰府后,也不进府履职,只在家中,闭门谢客,作了《不出门行》等长篇,收在《菅家后集》中。

《大镜》记载:

菅原道真住在太宰府中的家中,虽然大门紧锁,却能看到远处大贰家屋顶的瓦片。附近有一所观音寺,耳边时常传来寺里的钟声。于是,作诗一首:

都府楼才看瓦色,观音寺只听钟声。

古时的博士说,这句诗比白居易的“遗爱寺钟欹枕听,香炉峰雪拨帘看”一句还要妙。(中略)

昌泰四年(901年)九月九日,菅原道真看到太宰府的菊花,(中略)想到当初还在京城时,同样是九月的这个晚上,在宫廷的菊宴之上,自己的诗作让醍醐天皇大为感动,被赐御衣一件。这件御衣也被带来了太宰府。菅原道真睹物伤情,作诗一首:

去年今夜侍清凉,秋思诗篇独断肠。

恩赐御衣今在此,捧持每日拜余香。

这首诗情真意切,闻者感伤。

菅原道真在昌泰三年(900年)的宫廷菊宴上所作的诗,被收在《菅家文草》中,内容如下:

九日后朝,同赋秋思,应制

丞相度年几乐思,今宵触物自然悲。

声高络纬风吹处,叶落梧桐雨打时。

君富春秋臣渐老,恩无涯岸报犹迟。

不知此意何安慰,饮酒听琴又咏诗。

最后,摘录几首《菅家后集》中的诗作,供大家了解菅原道真在太宰府的日常。

慰小男女

众姐总家留,诸兄多谪去。小男与小女,相随得相语。

昼餐常在前,夜宿亦同处。临暗有烛灯,当寒有绵絮。

往年见穷子,京中迷失据。裸身博弈者,道路呼南助(注1)。

徒跣弹琴者,闾巷称辨御(注2)。其父共公卿,当时几骄倨。

昔金沙土如,今饭无餍饫。思量汝于彼,天感甚宽恕。

(注1)南助:南大纳言子,内藏助,博徒。今犹号南助矣。

(注2)辨御:俗谓贵女为御。盖取夫人女御之义也。藤相公兼辨官,故称其女也。

闻旅雁

我为迁客汝来宾,共是萧萧旅漂身。

倚枕思量归去日,我知何岁汝明春。

秋夜 九月十五日

黄萎颜色白霜头,况复千余里外投。

昔被荣花簪组缚,今为贬谪草莱囚。

月光似镜无明罪,风气如刀不破愁。

随见随闻皆惨栗,此秋独作我身秋。

就这样,到了延喜三年(903年)正月,菅原道真卧病,自知病重难愈,于是,将昌泰三年(900年)八月以后于太宰府所制诗文一卷,寄送文章博士纪长谷雄,这便是《菅家后集》。

延喜三年(903年)二月二十五日,菅原道真因病辞世,享年五十九岁。葬在当地,也就是现在的安乐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