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山火山喷发
《日本三代实录》记载,贞观六年(864年)五月二十五日[24],骏河国司上报:
(大意)富士郡正三位浅间大神大山(富士山)火山爆发,火势极大,整座山都烧了起来,方圆一二里火焰高达二十多丈。雷声隆隆,地震了三次。烧了十多天,火也没有熄灭。山岭崩塌,砂石如雨,烟云弥漫,人都无法靠近。大山西北部,有个本栖湖,烧化的岩浆流到本栖湖里,远达三十多里,宽三四里,高二三丈,火势蔓延到了甲斐国界。
贞观六年(864年)七月十七日[25],甲斐国司报告:
(大意)骏河国富士山突然火山爆发,烧毁山岗,草木焦热,岩石化成岩浆,流入八代郡本栖湖及划湖两个湖中。湖水都变成了热水,鱼鳖全都被烫死了,百姓的房屋和湖泊一样被岩浆覆盖,也有百姓在火灾中丧生,被掩埋的房屋和人口难以计算。本栖湖与划湖以东,还有个河口湖,火焰一直蔓延到河口湖。在本栖湖和划湖还没被掩埋之前,曾发生大地震,一时间电闪雷鸣,狂风暴雨,烟雾弥漫,山野难辨,然后就发生了这样的灾难。
从以上记录,可以看出骏河、甲斐两国,特别是甲斐国受灾的惨状。于是,朝廷在贞观六年(864年)七月二十七日颁发了以下诏书:
去年(贞观五年,即863年)七月二十五日,颁下五畿并伊贺、伊势、志摩、远江、相模、上总等国云:镇护国家,消伏灾害,尤是敬神祇、钦祭礼之所致也。是以格制频下,警告殷勤。今诸国牧宰,不慎制旨,专任神主、祢宜、祝[26]等,令神社破损,祭礼疏慢,神明由是发祟,国家以此招灾。今欲令诸社一时新加华饰,而经月逾年,未有修造,宜早加修饰,勿致重怠。
其后,贞观六年(864年)八月五日,朝廷下令甲斐国司:
骏河国富士山火,彼国言上,决之蓍龟[27]云,浅间名神祢宜、祝等,不勤斋敬之所致也。仍应镇谢之状,告知国讫。宜亦奉币解谢焉。
当时的朝廷认为,是祭礼的怠慢引发了神明的降罪,所以马上令各国修缮神社等,可见他们对神明的敬畏之心何其深重。
而朝廷以“蓍龟”寻找灾祸的起因,得出的结论是“祢宜”和“祝”等神职人员斋敬不勤而导致。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当时阴阳家的状态。
《日本三代实录》贞观七年(865年)十二月九日条记载:
敕甲斐国八代郡立浅间明神祠,列于官社,即置祝、祢宜,随时致祭。先是,彼国司言:往年八代郡暴风大雨,雷电地震,云雾杳冥,难辨山野。骏河国富士大山西峰,忽有炽火,烧碎岩石。今年(贞观七年,即865年)八代郡拟大领无位伴直真贞托宣云:我浅间明神,欲得此国斋祭,顷年为国吏成凶咎,为百姓病死,然未曾觉悟,仍成此怪。须早定神社,兼任祝、祢宜,洁斋奉祭。(伴直)真贞之身,或伸可八尺,或屈可二尺,变体长短,吐件等词。国司求之卜筮,所告同于托宣,于是,依明神愿,以(伴直)真贞为祝,同郡人伴秋吉为祢宜。郡家以南作建神宫,且令镇谢。虽然灵火之变,于今未止,遣使者检察,埋划海千许町。仰而见之,正中顶饰造社宫,垣有四隅,以丹青石立。其四面石高一丈八尺许,广三尺,厚一尺余。立石之间,相去一尺。中有一重高阁,以石构营,彩色美丽,不可胜言。望请斋祭兼预官社。从之。
神明希望得到供奉,便降下灾难。这在现在看来是可笑至极的事情,但当时全国上下都深信不疑。而伴直真贞转述宣旨[28]的时候,身体可以伸缩之类,和现在一些教派“神灵附体”的样子差不多,可见这种迷信也是由来已久。
贞观六年(864年)十二月十日[29],骏河国司上奏:
(大意)骏河郡(今郡东郡)带三驿二传,即横走、永仓、柏原三个驿站,总人数有驿子四百人、传子六十人。连年疫病和干旱,导致课丁欠缺,所以驿子和传子的人数总不能满。郡民凋残,莫过于此。希望能够废除柏原驿,并将富士郡蒲原驿迁到富士河东野,使前往蒲原驿和永仓驿的行程平均,让百姓可以休息。
(清和)天皇准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