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平等院合战
关于当时的战况,《山槐记》承治四年(1180年)五月记载:
承治四年(1180年)五月二十六日,去夜半,高仓宫出圆城寺,令向南都驮给。日来延历寺众徒,有同心之疑,而昨朝座主僧正明云登山,制止此事,一同承伏。(高仓)宫闻此旨,被向南都云云。(中略)依其告飞 守(藤原)景家、上总守(藤原)忠清等,发向宇治之间,(高仓)宫先渡桥给,彼方之甲兵忽引桥,(藤原)景家攻寄于桥上,合战之间,忽(平)忠景等又追来,伴类十余骑,打入马于河中,桥上方有步渡濑,或虽深渊,以马筏、郎等二百骑渡河,于平等院前合战。
(藤原)景家得(源)赖政入道颈,(藤原)忠清得(源)兼纲(大夫尉)颈,平等院廊自害者有三人,其中一人着净衣,无颈,有疑,(源)赖政男伊豆守(源)仲纲死生不详。又(高仓)宫遁入南都给云云。
藏人头(平)重衡朝臣、左少将(平)维盛朝臣,追向宇治,各不构城郭之前,可进着,(藤原)忠清等云:“临晚着南都之条,可有思虑。”(中略)
仍相具首三十余,归洛。(中略)予(中山忠亲)着直衣,辰终刻驰参新院(高仓上皇)。(中略)公卿五六辈、殿上十余人参入,(中略)七条边有武士五十余骑。(中略)
午刻,(平)维盛朝臣衣冠,依重服,着椽袍,自东门方参入。(平)重衡朝臣(着甲胄),自西方门参入。(平)维盛朝臣所语子细大抵如右。
巳刻顷,山门众徒参御方,在祇园,随仰可发向之由申之云云。(中略)
今夕,入道相国(平清盛)自福原入洛云云。传闻,被切颈辈,检非违使左卫门大尉藤原景高切七人:(源)赖政法师、源仲宗(八条带刀先生源义贤子)、源劝学、佐知源太、内藤量助(内藤马允守贞男)、藤重助(同男)、安房太郎(下总国住人)。检非违使藤(原)忠纲切四人:(源)兼纲(大夫尉源赖政男)、源义清(足利判官代源义康子云云)四人(后闻,此颈非[源]义清云云)、唱法师(长七入道)、源副(字源八,竟养子,马允贞政男)。美浓国住人左兵卫尉源重清切五人:源加(字坊门,源次)、不知名者四人,此内法师一人。
《玉海》承治四年(1180年)五月记载:
承治四年(1180年)五月二十六日,予(藤原兼实)着直衣,参上皇(高仓)。(中略)午刻,检非违使(平)季贞为前大将使参院,(平)时忠卿相逢,申云:“(源)赖政党类并诛杀了,切彼入道、(源)兼纲并郎从十余人首了。于宫[92]者,虽仓促不见其首,同伐得了。”
其次第,寅刻许,得逃去者之告,即检非违使(藤原)景高(飞驒守藤原景家嫡男)、同(藤原)忠纲(上总介藤原忠清一男)等以下,相率三百余骑追责,时彼军等于宇治平等院,着餐之间也。依引宇治桥,(藤原)忠清以下相率十七骑,先打入河水,河水不深,遂得渡。暂于合战之间,官军不得进,彼得其隙而逃去。官军犹追之,于渟川原,打取(源)赖政、(源)兼纲等。期间,彼是逃者甚多,蒙疵者不计其数,敌军仅五十余骑,皆以不顾死,而无乞生之色,甚以勇也,云云。其中无人能遁于(源)兼纲矢者,宛如八幡太郎,云云。稍时,平等院执行良俊,奉使被申云:“殿上廊内自杀者三人,其中一人无首,疑为宫(高仓宫),云云。王化犹不堕地。”(中略)
未刻,左大臣参入。未几,(平)重衡、(平)维盛等朝臣(平重衡着甲胄,依仰也,平维盛改着衣冠)参院御前,语战场子细。[93]
《愚管抄》记载:
治承四年(1180年)五月十五日,平清盛要流放高仓宫亲王,便派源赖政三位之子检非违使源兼纲前往捉拿。这位高仓宫亲王是后白河上皇宠姬高仓三位所生,这位亲王学问精进,后有心于皇位。
源兼纲抵达高仓宫亲王三条御所时,(高仓宫)亲王已经离去,潜入圆城寺之中。圆城寺僧众全力支持高仓宫亲王,竭力阻拦追兵。
源赖政虽然已经出家,但还是放火烧毁了自己在近卫河原的宅院,带上自己的儿子伊豆守源仲纲和源兼纲,前往支援高仓宫亲王,一心想要帮助(高仓宫)亲王逃脱追捕。由于斯人已逝,所以其中缘由,现已不得而知。
高仓宫亲王不能在圆城寺中坐以待毙,打算从吉野逃往奈良。
治承四年(1180年)五月二十二日,源赖政抵达圆城寺后,打算从圆城寺出发夜袭六波罗。然而,由于出发较晚,到达松阪时,天就亮了。于是,夜袭之事,只能作罢。
治承四年(1180年)五月二十四日,高仓宫亲王抵达宇治,在宇治停留一夜。
治承四年(1180年)五月二十五日,平氏的追兵抵达宇治,双方展开合战。高仓宫亲王一方只有源赖政支持,所以兵力极少。平氏一方大军攻来,骑着战马跳入河中,把战马当竹筏渡过了宇治川,高仓宫亲王一方束手无策。
不久之后,源仲纲就在平等院大殿的回廊上自尽身亡了。平氏的追兵在贽野池往前一点的地方追上了高仓宫亲王,并将其斩杀。源赖政也在战斗中身亡。为了确定高仓宫亲王的尸首,朝廷请了许多人前来辨认。高仓宫亲王的老师宗业(清原宗业,明经家)看过之后,确认了确实是高仓宫亲王。
综合以上几份史料,当时的战况可以说历历在目,如在眼前。然而,《平家物语》等文学作品中,却说源赖政的首级没有找到[94],其实源赖政确实是战死,被枭首,反倒是源仲纲的首级去向不明。源仲纲在平等院内自尽,他的首级好像被人偷偷带走了。所以,后人根据源赖政去世的情节创作的《扇之芝》等曲目,以及传说中的源赖政辞世之句“身如枯木难逢春,自起干戈叹无果”等,都是后人的伪作。特别是这首和歌,应该是后人追悼之作,这已经有学者论证过。如果不是这样,那后半句“自起干戈叹无果”,就不是惋惜,而是自得。这也是有学者分析过的。这些情节,都只是物语故事的牵强附会罢了。
源赖政已经超过祖先源经基,被封三位,位列公卿。当时的右大臣九条兼实(藤原兼实)的日记中都将源赖政称作“赖政卿”,所以他绝不是“枯木”,也不是“难逢春”。在研究历史时,绝不能轻信民间杂书,就体现在这些地方。
根据以上摘录的史料,可见《平家物语》等文学作品中描述的宇治桥的战况是不足为信的。
至于高仓宫亲王的后续,《皇帝纪抄》记载:
(高仓)宫颈入洛,于新院(高仓上皇)御所,有叡览。
这与《愚管抄》的记载相符。《玉海》《山槐记》中没有明言,或许是出于对皇家秘事的忌惮。
由于源平之争的最后是源氏获得了胜利,所以后来的记载,恐怕多半是误传或者粉饰。比如《吾妻镜》承治四年(1180年)记载:
承治四年(1180年)五月十九日,高仓宫去十五日,密密入圆城寺,众徒于法轮院构御所之由。风闻京都,仍源三位入道(赖政),近卫河原亭自放火,相率子侄家人等参向宫(高仓宫)御方。
承治四年(1180年)五月二十六日,卯刻,宫(高仓宫)御令赴南都,圆城寺无势之间,依恃御令也。三位入道(源赖政)一族并寺众徒等共御候。仍左卫门督(平)知盛朝臣、权亮少将(平)维盛朝臣以下,入道相国(平清盛)子孙,率二万官兵,追竟于宇治合战。三位入道(源赖政)同子息(源仲纲、源兼纲、源仲介)及足利判官代义房(即足利义房)等枭首(三品禅门首非彼面由讴歌云云)。

平知盛
宫(高仓宫)又于光明山鸟居前有御事(御年三十云云)。
可见源赖政首级相关的谬传,很早就已经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