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8】全血置换治疗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简要病史】
患者,女,61岁。O 型RhD(+)。入院诊断: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AIHA);冠心病(心肌缺血型)。既往有输血史。1 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昏、乏力,伴发热,呈阵发性低热,并解酱油色小便,于当地医院止血并输血,3 天前头昏乏力加重伴心悸不适转入我院,入院后查溶血性贫血示 “AIHA”,予以激素抑制免疫,输O 型Rh 阳性红细胞,同型新鲜冰冻血浆,全血置换1 次,护心、护肝、护肾、抗感染等对症支持治疗效果不满意。
输血免疫血液学实验:DAT(++),补体C3(+),IAT 及IgG 抗体阴性。血型抗体筛查阴性。血常规检查:WBC 30.2×109/L,Hb 51 g/L,PLT 413×109/L,Ret% 6.6%。血生化TBil 87.4 μmol/L、DBil 17.6 μmol/L,全血置换后复查血常规:WBC 22.9×109/L,Hb 56 g/L、PLT 173×109/L。肿瘤12项、钡餐、B 超均未找到恶性肿瘤证据。
【输血疑问】
溶血性贫血“AIHA”患者该怎么输血?
【病例解析】
患者有发热、酱油色小便病史,溶血性贫血实验示 “AIHA”,血常规示重度贫血,网织红细胞百分比、TBil、DBil 均升高,根据病史及实验室检查可确诊患者为溶血性贫血。该例为难治性溶血性贫血,内科治疗欠佳,行全血置换治疗1次,溶血仍未缓解,多次输血亦无效,IAT 及IgG抗体均为阴性,提示自身免疫因素不太可能引起这么严重的贫血,继续追查CT、钡灌肠检查结果,如无明确恶性肿瘤征象,可考虑再次行全血置换治疗。血液科主治医师同意会诊意见,继续完善相关检查。
【患者转归】
此次全血置换、激素等治疗均无明显疗效,不能排除恶性疾病,条件允许下需随访继续追踪。
【病例小结】
对于AIHA 患者,血浆置换(PE)能快速去除体内自身抗体、补体成分及免疫复合物等,从而抑制红细胞破坏,减少由于大量溶血胆红素增高所致的严重肝细胞损伤等并发症,结合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药,快速缓解症状,然而其疗效仅仅被一些非对照性或回顾性研究所支持。尽管如此PE 仍然适用于内科治疗无效的AIHA 患者,在危及生命的严重并发症存在情况下,不失为一种良好方法,全血置换是在TPE 的同时将患者的红细胞进行置换,疗效较PE 好。该患者内科治疗及全血治疗后效果欠佳,需考虑其他疾病继发的AIHA,特别是恶性肿瘤,一些研究者对20 例最初诊断为原发性AIHA 患者进行了2~5年的随访。在此期间诊断改变为继发性AIHA 者共14 例(占70%),继发性病例多为免疫系统疾病。常见引起AIHA的疾病,如免疫系统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类风湿关节炎]、感染(细菌、病毒)、血液系统肿瘤(非霍奇金淋巴瘤)等,基本疾病得到有效的治疗后,AIHA 也比较容易得到控制。
【相关知识链接】
AIHA 是一类由自身抗体、同种抗体和/或补体吸附于红细胞表面,导致红细胞破坏增加而引起的溶血性贫血。其临床特点有:贫血、黄疸、网织红细胞增高,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iret antiglobulin test,DAT)阳性。按基础疾病可分为:①原发性或特发性无基础病因。②继发性有基础病因,常继发于淋巴增殖性疾病、风湿病、感染、慢性炎症、非淋巴系肿瘤、药物等。
【参考文献】
方奎明,陈宏伟.输血医学界的好医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输血科李碧娟教授访谈录[M].北京:团结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