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138】药物诱导的溶血性贫血儿童的换血治疗
【简要病史】
患儿,女,4 月龄。2018年6 月28 日因发现面色进行性苍黄伴咳嗽3~4天,先于某县人民医院就诊后转入市人民医院就诊,最后转入省上级医院治疗。T 37 ℃,HR 150 次/min,R 30 次/min,WT 7 kg,重度贫血貌,伴茶色小便,于家中自行口服“小儿氨酚黄那敏”。患儿出生后因肺炎入当地医院新生儿科治疗,出院后家属因患儿感冒数次自行给其服用头孢类抗生素、阿莫西林等药,入院后拟诊为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给予甲泼尼龙和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后(连续5 天)血红蛋白进行性下降,全身未见明显瘀斑、瘀点,皮肤稍黄,浅表淋巴结肿大,心肺(-),腹软,肝肋下3.5 cm,脾肋下1.5 cm触及,四肢活动可,病理(-),临床初步诊断为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AIHA),后经上级医院确诊为药源性自身免疫性的溶血性贫血(drug-induced hemolytic anemia,DAIHA)。(表4-5、表4-6)
表4-5 检查结果(一)

表4-6 检查结果(二)

【输血疑问】
接下来怎么输血?
【病例解析】
高度怀疑是DIHA,4 月龄患儿产生的药物性抗体这么强,严重溶血,很罕见,儿科专家不准备换血,使用甲泼尼龙和丙种球蛋白无效。
输注0.5 U 红细胞,Hb 维持升高24 小时不到又下降,儿科教授紧急邀请输血科会诊指导输血,说小孩发热,Hb 只有三十多了,危在旦夕。
该患儿输血效果差,血红蛋白降至30 g/L,结合实验室检查,有明确的溶血证据,因此,当机立断需要换血,按8.5 kg 体重计算血容量有850 mL,若按新生儿两倍的换血量需要1700 mL 的超大剂量,这么大的换血量,对奄奄一息的幼儿是极大的创伤,因此只用4 U 红细胞加300 mL 血浆,换血量约900 mL(O 型RhDce),以最小的创伤最小的代价达到了最佳效果。
儿童的肝脏代谢能力代偿能力都比较差,那么多的抗体代谢不了,当发现内科治疗效果不佳的时候,需要当机立断采取换血治疗。
由于抗体还没代谢完,加上组织还有部分抗体反渗,IgG 抗体在成人体内半衰期21 天,小儿要慢一些,需60~70 天才能完全代谢,由于没有新的抗体产生,剩下的抗体也很弱。Hb 稳定了,把肝肾功能保护好,首要条件是肝肾功能正常。
对疑似DIHA 的常规处理:①停药。②补液清除体内药物,保护肝肾功能。③补充造血物质。
【病例小结】
从这个病例得出经验:病史很重要,Coombs 试验不仅要做直抗及间抗,还要做直抗分型,对直抗分型的结果进行分析和判断,这样对临床的支持更大,事实上这个患儿换血后尽管直抗还是(++++),但溶血基本遏制,同时白细胞较高,内科治疗还要继续进行。
该患儿现在对某些药物已经是高度敏感,用药需极为慎重,稍有不慎红细胞将会很快溶解破坏。
由此看来,4 个月大的孩子,免疫功能已经比较成熟,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反应都比较强,肝功能代谢能力很强,骨髓造血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