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145】儿童Evans 综合征

【病例145】儿童Evans 综合征

【简要病史】

患儿,男,4岁。急性起病,主因发热伴皮肤出血点2 天入院。患儿于2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热峰38 ℃,无咳嗽,在家自行予物理降温,发热无明显改善,同时出现四肢散在针尖样出血点,左肘部可见瘀斑,无鼻衄,无便血、肉眼血尿。为进一步诊治,转上级医院。既往体健。体格检查:T 37.9 ℃,R 22 次/min,P 90 次/min。神清,精神尚可,四肢可见散在针尖样出血点,左肘部可见瘀斑,咽部略充血,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明显干湿啰音,心音有力,律齐,腹软,未触及明显包块,脾肋下2 cm 可触及,神经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辅助检查:WBC 10.2×109/L,N 0.19,L 0.72,Hb 100 g/L,PLT 25×109/L。PT 15.9 秒,PTA 68%,INR 1.28,APTT 36.6秒,TT 15.1 秒,FIB 4.21 g/L,D-二聚体1.29 mg/L,呼吸道合胞病毒(+),予以糖皮质激素及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患儿血小板逐渐上升。但1周后患儿出现皮肤黄染,解酱油色小便,进一步完善实验室检查:Hb 37 g/L、PLT 60×109/L。尿常规:红细胞20 个/μL、尿胆原68 μmol/L(++),胆红素17 μmol/L(+)。Coombs试验: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TBil260.0 μmol/L,DBil 68.1 μmol/L,IBil 191.9 μmol/L,血肌酐、尿素氮未见异常。

【输血疑问】

当临床遇到血小板减少时应如何分析?该患儿是什么病?

【病例解析】

血小板减少一般从以下4 个方面考虑:①血小板生成障碍或无效生成。②血小板破坏或消耗过多。③血小板分布异常。④假性血小板减少或血液稀释。

患儿入院完善骨髓细胞学结果:骨髓增生明显,粒系增生,红系、巨核系增生明显,巨核细胞可见成熟障碍现象,血小板少量散在分布。血常规中PLT 减低,Hb 正常。病程初期激素治疗有效,病程后期出现皮肤黄染,解酱油色尿,血红蛋白明显下降,生化检查TBil 升高,以TBil 为主,Coombs试验阳性,符合溶血性贫血合并血小板减少,临床上引起上述改变的疾病常见包括Evans 综合征(Evans syndrome,ES)、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TTP)和溶血尿毒综合征(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HUS),HUS 和TTP 与ES 均有溶血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表现,容易混淆。HUS 和TTP 临床特征为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有广泛微循环血栓形成,血小板消耗增多,最终致血小板减少、波动性神经系统症状、肾衰竭及发热。外周血涂片可见较多破裂红细胞(>3%),有血红蛋白尿。TTP 和HUS 的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多数呈阴性(TTP 偶尔阳性)。ES有与AIHA、ITP 共同特征,血涂片未见破裂红细胞,而球形红细胞多见。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多呈阳性。肾脏损害及神经系统症状少见。最后诊断:Evans 综合征。

【相关知识链接】

(一)ITP

ITP 是儿童期最常见的骨髓相对正常、皮肤黏膜出血为主要表现的血小板减少性(血小板数<100×109/L)出血性疾病。目前国际儿童ITP 工作组意见建议使用 “immune”以强调本病由免疫介导而发病,避免使用特发性(idiopathic)。由于许多患者仅有血小板减少而无出血体征,紫癜也被取消,故目前称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1.ITP 诊断标准 ①至少2 次化验血小板计数减少,血细胞形态无异常。②脾脏一般不增大。③骨髓检查巨核细胞增多或正常、有成熟障碍。④排除其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

2.诊断ITP 的特殊实验室检查

(1)MAIPA:检测抗原特异性自身抗体的特异性高,可以鉴别免疫性与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2)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TPO):可以鉴别血小板生成减少(TPO 水平升高)和血小板破坏增加(TPO 水平正常),从而有助于鉴别ITP与不典型再障或低增生性MDS。

(二)ES

ES 被定义为同时或续贯出现AIHA 和ITP 的综合征,是Evans 及Dvans于1949年首先报道。本病以AIHA 和ITP 为特点,该病目前国际上尚无公认的统一诊断标准。认为如同时符合AIHA 及ITP 两种疾病的诊断标准,并且排除其他溶血性贫血及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即可做出ES 的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