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51】多器官功能障碍患者的输血
【简要病史】
一严重外伤的B 型Rh 阴性武警战士,在某医院已经输了10000 多毫升血,曾输过Rh 阳性血,现消化道出血(已经止血,胃窦部有一个巨大血块),肠瘘,多器官功能障碍,肾衰竭,严重感染,DIC,皮肤巩膜黄染,极 度 营 养 不 良。Hb 53 g/L,PLT 32 × 109/L,PT 及INR 延 长,APTT 偏高。
【输血疑问】
目前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输血科需要做什么检查、如何备血、如何制订输血方案?
【病例解析】
全院大会诊时,患者皮包骨,神志清醒,眼神告诉大家,好像已经没有求生的欲望。患者胃大部切除,胰体胰尾切除,空肠部分切除吻合,降结肠切除,空肠造瘘,左肾萎缩不显影。
对这个患者,首先是控制感染,引流是关键,患者的液体在下腹部,在超声医师的指导下已完成下腹部两根引流管的放置,引流出带血性的褐色液体,持续引流中,并行病原学送检,受伤已经一个多月,一定要补维生素K,尽量恢复肠道营养,注意肠道营养+静脉营养。
感染性血小板减少,切忌盲目输注血小板。没有出血就不要输血小板和冷沉淀,血小板是免疫细胞,内含炎性因子,如果没有出血,血小板就没有靶点,破碎后将加重感染和免疫损伤。此时每天输血浆300 mL,可以补充内外源性凝血因子,补充白蛋白,补充生理性抗凝物质,纠正DIC。还要补充维生素K1。根据外科临床经验,感染性血小板减少,PLT<100×109/L,做胆道手术都不会出血。因为严重感染的患者血液是倾向于高凝状态的,相当一部分患者需要抗凝治疗。此时输血浆除了可以补充内外源性凝血因子外,还有扩容作用,补充白蛋白,补充生理性抗凝物质,纠正DIC,因此还要继续输血浆,每天输200~300 mL。2019年3 月4 日入院,目前为止输B 型Rh阴性红细胞2 U,O 型Rh 阴性红细胞2 U,血浆350 mL,并未输冷沉淀及血小板。3 月7 日Hb 77 g/L,PLT 66×109/L,病情好转。
积极治疗原发病,一定要进行病因治疗,不要贸然输血,任何原因的DIC 早期都不能输注有止血功能的血液制品,红细胞和血浆可以酌情输注。引流,清除体内感染灶。无论什么原因的感染,在没有出血的情况下都要慎用血小板。该患者的APTT 58.8 秒,内源性凝血因子并不是十分缺乏。重症患者的APTT 要偏高一点,防止血栓形成,调控酸碱平衡、出凝血平衡、损伤与修复。感染不控制,血小板及凝血功能不可能调到正常,有广泛黏膜下出血,可以根据凝血功能及血栓弹力图结果输注冷沉淀和血小板。
【患者转归】
患者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