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122】二胎孕妇妊娠期M3 型白血病远程会诊
【简要病史】患者,女,二胎35周。突发全身瘀斑,口腔出血,入院检查Hb 进行性下降,由50 g/L 下降至38 g/L,PLT 从5×109/L 下降至1×109/L,FIB0.81 g/L。
【输血疑问】
下一步怎么处理?
【病例解析】
考虑急性白血病,当务之急是立即终止妊娠,妊娠35周,胎儿完全可以成活,围生期可以输注任何血液制品,备足2~3 个治疗量血小板、适量红细胞和血浆;血小板<3×109/L,必须剖宫产,自然分娩有颅内出血、产科大出血、重要脏器出血的危险!
骨穿结果是急性白血病,确诊为急性白血病M3 型,已手术。手术顺利,捆绑+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没切子宫,术中出血稍多,主要是渗血。术后14 ∶30~17 ∶20 出血300 mL,术中输了6 U 红细胞,2 个治疗量机采血小板,术后PLT 上升至55×109/L,Hb 70 g/L。次日已未见出血,但出现四肢末端青紫,考虑微血管栓塞,一直无尿,目前血红蛋白稳定,但PLT 进行性下降至10×109/L,FIB 1.2 g/L,请求下一步治疗指导。
因此,建议如下输血方案:输血浆200 mL 和血小板1 个治疗单位,转血液科治疗,尽早用维A 酸和砷剂(砒霜),M3 型白血病如果没有DIC 不主张抗凝,可以适当输注血浆,白血病产妇无尿最大的可能是合并了血栓性微血管病(thrombotic microangiopathy,TMA),建议查破碎红细胞和ADAMTS-13,如果是TTP 或溶血尿毒综合征(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HUS),要做血浆置换,当前做透析是十分必要的,术后5 天内为防止伤口和子宫大出血,不建议抗凝治疗,孕妇血小板降低大多与胎儿有关,有血小板假性降低,有胎儿持续免疫原因,妊娠晚期胎母血液交换,如果胎儿红细胞与母体不合,少量溶血也会导致血小板减少,分娩或引产后立即改善。
【相关知识链接】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是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myeloblastic leukemia,AML)的M3亚型,多伴有异常染色体t(15;17)而形成PML-RARα 融合基因。以异常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临床上除有发热、感染、贫血和浸润等急性白血病的症状外,广泛而严重的出血常是本病的特点,易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可发生原发性纤溶亢进。
造成凝血紊乱的机制包括: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表达增加,这与APL 患者血浆、骨髓APL 细胞及NB4 细胞均高表达TF,PML/RARα 融合蛋白可反式激活TF 启动子,促进TF 转录有关;另外,APL 患者血液循环中还存在组织因子微粒(tissue factor-bearing microparticles,TF-MPs)。TF-MPs 由肿瘤细胞、血小板、内皮细胞和单核细胞出芽产生的磷脂囊泡组成,是癌症相关血栓的重要介质。其次,在急性白血病原始细胞,尤其是APL 细胞高表达癌性促凝物(cancer procoagulant,CP),该物质可直接激活FⅩ,促进凝血酶生成,促进凝血。以上原因均可能导致血栓形成。APL 患者血浆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rokinase type PA,uPA)和uPA 受体(uPA receptors,uPAR)水平增高,而APL 细胞表达的是有活性的双链uPA,从而成为纤溶激活的来源。Annexin Ⅱ在伴t(15;17)易位患者的APL细胞上表达明显增加,在APL 患者纤溶亢进中起着关键作用,可能是造成出血的主要原因。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thrombin activatable fibrinolysis inhibitor,TAFI)可被凝血酶或人凝血酶(human Thrombin,TM)激活,然后通过降解纤维蛋白的羧基端的赖氨酸和精氨酸残基,抑制Pn 降解纤维蛋白的活性,防止纤维蛋白凝块被迅速溶解。体外实验发现Pn 可轻微降低TAFI 抗原水平,显著降低TAFI 活性。APL 患者TAFI 活性获得性严重降低,不能发挥抑制纤维蛋白凝块溶解的功能,使APL 患者具有严重的出血倾向。
因此,对于APL 的治疗,主要是利用全反式维甲酸和砷剂进行靶向对因治疗,对于有纤溶亢进导致出血的患者,可以针对性的抗纤溶治疗和补充纤维蛋白原制剂或者冷沉淀,由于主要是出血为主,对于APL 发生的DIC 不能进行抗凝治疗。
【参考文献】
[1]吴方,王学锋,赵维莅,等.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止凝血变化的研究.中华内科杂志,2001,40(1):36-39.
[2]孙嘉悦,张迎媚,赵红丽,等.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凝血紊乱机制及诱导治疗期间凝血纤溶参数的变化[J].现代肿瘤医学,2018,26(18):2986-2990.
[3]薛白,李靖,王奔放.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实验室诊断方法研究进展[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6,34(1):44-47.
[4]杨娜.探讨FDP、D-二聚体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导,2017,15(26):74-75.
[5]陈会欣,王顺.《2015 肿瘤相关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ISTH 诊疗指南》要点解读及启示[J].中国输血杂志,2019,32(4):410-412.
[6]冯玉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进展[J].实用医学杂志,2017,33(13):2073-2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