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49】肝 癌
【简要病史】
患者,男,69岁。初步诊断:肝癌;乙肝后肝硬化;高血压;慢性胃炎;脾功能亢进;冠心病、窦性心动过缓;胆囊结石(泥沙样结石);食管-胃底静脉重度曲张;右肺结节。病情简介:患者因 “肝癌介入术后7 个月余”入院。已于2016年3 月30 日、2016年5 月3 日行经导管动脉栓塞化疗(transcatheter hepatic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治疗。2016年11 月21日凝血功能:PT 14.90 秒,FIB 1.30 g/L,APTT 50.60 秒,PTA 72.40%、AT-Ⅲ 46.80%。2016年11月21日血常规:WBC 2.22×109/L,RBC 3.77×1012/L,Hct 36.20%,PLT 50×109/L,PCT 0.05 μg/L ↓。CHE 2809 U/L,TBA 19.2 μmol/L,DBil 7.4 μmol/L,Glu 8.77 mmol/L,K+ 3.17 mol/L,P 0.77 mol/L。上腹部CT 平扫及增强:肝硬化并门脉高压、脾大、少量腹水(大致同前);肝S6 段结节增大,肝癌可能性大,肝左内叶(胆囊底旁)结节,大致同前,肝右叶多发占位(考虑肝硬化增生结节);胆囊内稍高密度灶(考虑泥沙样结石,大致同前)多次复查凝血功能纤维蛋白原低下、血常规提示白细胞低下、血小板低下,考虑脾功能亢进引起。凝血功能异常主要原因为肝功能异常。
【输血疑问】
拟行手术治疗,如何改善凝血功能?
【病例解析】
患者肝硬化、肝癌、肝功能失代偿,只要没出血就不输血,否则可能诱发或加重门静脉高压、消化道出血,丧失手术机会。
【相关知识链接】
肝硬化(liver cirrhosis,LC)是一种以肝组织弥漫性纤维化、假小叶和再生结节形成为特点的慢性肝病,属于各种慢性肝病的晚期阶段,主要表现为肝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门静脉高压导致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是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可表现为突然发生大量呕血或黑便,常引起出血性休克或肝衰竭,甚至死亡。门静脉高压引起脾大,甚至发生脾功能亢进,外周血常规表现为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减少,以血小板减少最为显著。这个病例合并多种疾病,已经不适合手术治疗,以微创和内科保守治疗即可。
原发性肝癌或转移性肝癌晚期患者,常合并肝衰竭,凝血因子缺乏,临床表现为出血,可静脉注射维生素K1、输注FFP,补充相应的凝血因子。出血伴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患者可输注冷沉淀,常用剂量为每10 kg体重输1~1.5 U。肿瘤患者,特别是严重肝病和DIC 患者常有AT-Ⅲ活性降低,应输注冻干AT-Ⅲ浓缩剂,初次剂量为50 U/kg体重,静脉注射维持剂量为每小时5~10 U/kg体重。
【参考文献】
[1]刘景汉,李志强,王海林.临床单病种输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1(1):15.
[2]史立英,张晓伟.不同肿瘤患者输血合理性的鉴别[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1,4(15):717-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