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37】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无效的输血
【简要病史】
患者,男,34岁。诊断: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继发性肺结核,脾大(肋下10 cm)。在某医院治疗14个月,血红蛋白一直为30~40 g/L,开始是每30 天输一次血,后来每15 天、10 天、8 天、3 天输一次血,近一个月差不多是隔1 天就输血。每次用红细胞3~4 U,Hb 不升,查总胆红素稍高(26 μmol/L),网织红细胞不高,直抗、不规则抗体筛查均阴性,其他溶血检查阴性,没有出血。
【输血疑问】
什么原因引起的输血无效?如何应对?
【病例解析】
抗结核药导致溶血的概率不大,消耗性贫血没有这么快。MDS 三系都可以降低,鉴别诊断很困难。继发性肺结核,结核患者脾脏不大。长期骨髓无效造血进而导致脾功能亢进,铁过载也要考虑,这个还要看何时确诊的MDS,如果时间过长需要复查骨髓,不排除往急性白血病转变的可能。脾功能亢进是MDS 的临床表现,MDS 的分型主要靠细胞形态学,再结合融合基因、染色体综合考虑确诊。该患者主要还是脾大的原因,肋下10 cm 已经很大,可以考虑脾切除,但MDS 又不主张切脾,所以MDS 的治疗比急性白血病还矛盾。
患者之前输血是有效的,直抗、间抗都是阴性,故不可能存在自身免疫抗体。这个患者输血输得太多,先停止输血3 天,用敏感方法复查抗筛。如果抗筛阴性,可能并发了嗜血细胞综合征,治疗困难。查破碎红细胞,破碎红细胞如果增高,考虑脾功能亢进导致的机械性溶血,可以切脾。排除血色病,如果有,需要去铁治疗。
无发热、无感染、无出血,主要问题是贫血和红细胞输注无效,白血病可能性不大。这里只支持血管外溶血。输了这么多次血,又有脾功能亢进,首先要排除不规则抗体,要想尽办法提高不规则抗体检出率。溶血会消耗抗体,导致假阴性。MDS 导致脾功能亢进,慢性贫血的患者最好每次只输1 袋红细胞,满足基本携氧需求即可。应根据年龄、性别、临床表现、心肺功能等因素做出综合判断,给出个体化输血方案,如果患者不缺氧,无呼吸困难,心率100 次/min 以下,就可以不输红细胞。无效输血的患者连续输注红细胞,什么抗体也测不出,必须停止输血1~3 天后检测抗体。
【相关知识链接】
MDS 包括一系列血液系统疾病,特征为慢性血细胞减少(贫血、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伴细胞成熟异常。因此,MDS 患者可能发生症状性贫血、感染和出血,还可能进展为难治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大部分MDS 患者,尤其是低危患者,死于骨髓衰竭而非AML 转化。MDS 与AML 之间的区分本身不够明确,例如原始细胞介于20%~30%时,法-美-英(French-American-British,FAB)标准判定为MDS,而WHO 分类系统则判定为AML。
(一)MDS 的诊断
1.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主要诊断技术
(1)骨髓穿刺涂片:检测各系血细胞发育异常、原始细胞比例、环状铁粒幼红细胞比例。
(2)骨髓活检病理:细胞增生情况、CD34 原位免疫组化、纤维化程度、巨核细胞组化染色。
(3)染色体核型分析:R 显带或G 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可发现整个基因组中染色体数目异常或大片段结构异常。
(4)荧光原位杂交技术:适用于核型分析失败、分裂象差或可分析分裂象不足的患者,可用骨髓或外周血检测,仅能覆盖有限的检测位点。
(5)骨髓流式细胞术检查:各系血细胞免疫表型。
(6)基因突变检测:各类体细胞或胚系来源基因突变,可用骨髓或外周血检测。
(7)SNP-array或array-CGH:检测DNA拷贝数异常或单亲二倍体,可作为常规核型技术的有益补充。
2.MDS 的最低诊断标准 需满足两个必要条件和一个主要标准。
(1)必要条件(两条均须满足):①持续4 个月一系或多系血细胞减少(如检出原始细胞增多或MDS 相关细胞遗传学异常,无需等待可诊断MDS)。②排除其他可导致血细胞减少和发育异常的造血及非造血系统疾病。
(2)MDS 相关(主要)标准(至少满足一条):①发育异常,骨髓涂片中红细胞系、粒细胞系、巨核细胞系发育异常细胞的比例≥10%。②环状铁粒幼红细胞占有核红细胞比例≥15%,或≥5%且同时伴有SF381 突变。③原始细胞,骨髓涂片原始细胞达5%~19%(或外周血涂片2%~19%)。④常规核型分析或FISH 检出有MDS 诊断意义的染色体异常。
(3)辅助标准(对于符合必要条件、未达主要标准、存在输血依赖的大细胞性贫血等常见MDS 临床表现的患者,如符合≥2 条辅助标准,诊断为疑似MDS):①骨髓活检切片的形态学或免疫组化结果支持MDS 诊断。②骨髓细胞的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多个MDS 相关的表型异常,并提示红系和/或髓系存在单克隆细胞群。③基因测序检出MDS 相关基因突变,提示存在髓系细胞的克隆群体。
(二)MDS 的治疗
1.可能只有少数MDS 患者需要立即治疗,主要原因是:MDS 是一种异质性疾病,某些患者仅凭支持治疗便可以存活10年或更久,除了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以外,大多数MDS 无法通过当前的治疗方案治愈,大多数MDS 患者的主要治疗目标是控制症状及改善生存质量,包括尽量降低治疗毒性,尚无证据表明治疗无症状患者可以改善长期生存。
2.有以下疾病相关并发症的患者需要立即治疗:症状性贫血,症状性血小板减少,例如反复出血,重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情况下反复感染,此时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500/mm3。
3.MDS 患者的治疗方案 通常分为以下3 类。
(1)支持治疗:包括使用抗生素治疗感染,以及在症状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的情况下分别输注红细胞和血小板。预防性使用抗生素通常无益,还可能导致抗生素耐药。支持治疗对所有MDS 患者都是重要的辅助手段,还可以作为某些较低危MDS 患者的单一治疗。
(2)低强度治疗:包括造血生长因子(如阿法依泊汀)、阿扎胞苷和地西他滨(通常称为去甲基化药物)、免疫抑制治疗和来那度胺。这些治疗可在门诊开展,治疗相关并发症和死亡的风险较低。低强度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症状和生存质量,但不能治愈疾病。
(3)高强度治疗:包括强化联合化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这些治疗需要患者住院,治疗相关死亡风险较高。然而,这些治疗有望比低强度治疗更快改善血细胞计数,降低MDS 所致死亡风险,并可能改变MDS 病程。同AML 中那样,柔红霉素+阿糖胞苷应仅用于细胞遗传学正常的原发性MDS 患者。对于其他患者,尤其是有不良细胞遗传学改变的患者,联合化疗应仅限于临床试验中的在研方案。
4.MDS 患者的输血治疗 输血支持治疗主要目标为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一般在Hb<60 g/L或伴有明显贫血症状时可给予红细胞输注。患者为老年、机体代偿能力受限、需氧量增加时,可放宽输注指征。PLT<10×109/L 或有活动性出血时,应给予血小板输注。接受输血治疗、特别是红细胞输注依赖患者,可出现铁超负荷。因此,对于红细胞输注依赖的患者应定期监测血清铁蛋白(SF)水平、累计输血量和器官功能(心、肝、胰腺),评价铁超负荷程度。去铁治疗可有效降低SF 水平及器官中的铁含量。SF>1000 μg/L 的MDS 患者可接受去铁治疗。常用的祛铁药物有去铁胺和地拉罗司等。
【参考文献】
[1]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4年版)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中华学液学杂志,2014,35(11):1042-1048.
[2]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国诊断与治疗指南(2019年版)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血液学杂志,2019,40(2):8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