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142】新生儿T抗原暴露
【简要病史】
患儿,女,第四胎第一产,母亲有妊娠糖尿病、丙型病毒性肝炎,有吸毒史。出生3天,足月39+6周,病程2天,出生时体重2400 g,腹部彭隆,进行性加重。经剖腹探查诊断为肠穿孔,术中输注红细胞0.5 U,术后输注血浆36 mL,红细胞0.5 U,术后12 小时,患儿多器官功能衰竭,患儿实验室检查:母女ABO、RH、MN 3 个血型系统相同,母亲不规则抗体筛查阴性,新生儿溶血实验:直抗(++),游离、放散阴性,血培养检出革兰阳性球菌。实 验 室 结 果:APTT>150 秒,FIB 1.14 g/L,TT 23.6 秒,CRP 74.5 μmol/L,TP 22.6 μmol/L,ALB 11.3 μmol/L,TBil 247.0 μmol/L,DBil 170.7 μmol/L,AST 214.3 μmol/L,ALT 27.4 μmol/L、RBC 2.91×1012/L,Hb 98 g/L,LDH 2072 U/L,补体C3、C4 下降。

图4-1 患儿标本(术前发现标本中重度溶血)
追加实验:花生凝集素实验(表4-7)。
表4-7 花生凝集素试验

花生凝集素实验:将生花生去皮研磨成细沙状,滤纸除油脂,加入等量生理盐水,置4 ℃过夜,3000 r/min 离心10 分钟留上清液用滤纸过滤,作为试剂备用,患儿和母亲红细胞三洗备用。(花生提取物中含有一种对T 活化红细胞有效的凝集素)。结论:T 抗原活化引起红细胞多凝集。
【输血疑问】
患者病危无尿该如何输血?
【病例解析】
如果确定是T 抗原暴露,那就不能输注血浆和血浆类制品(白蛋白也含T 抗原)。可以输O 型洗涤红细胞,抗感染治疗,加强喂养,等T 抗原封闭后就可以输血浆制品。
【相关知识链接】
微生物性多凝集反应与败血病、肠道或呼吸道感染、伤口感染具有相关性,并且在肿瘤或阻塞发生的情况下,危及肠壁的完整性,允许微生物酶类侵入血液。有时候,微生物性多凝集反应发生在表象健康的人体上,推测可能是该个体处于亚临床感染或是未能检出肠侵袭性疾病。微生物酶类必须达到足够的量,在中和了血浆酶对其的抑制作用后,方能修改红细胞膜结构。在多种感染者的红细胞上,用外源性凝集素常常能测到隐蔽抗原,但用人类血清则很难发现。而有些甚至在未受感染时也能测到。微生物性多凝集通常是短暂的,随着感染的缓和,细胞的多凝集能力也会逐渐减小。在体外红细胞也能造成多凝集,这通常是由于细菌污染血液标本或存在微生物分离出的酶。
T 多凝集现象或红细胞T 活化现象是由细菌性唾液酸酶催化唾液酸残基所导致的结果。这种位于红细胞膜上的唾液酸糖蛋白,主要是以O 连接的血型糖蛋白A和B。T决定簇主要是在与N-乙酰半乳糖胺β1,3连接的D-半乳糖末端。T 的暴露导致M 和N 抗原的降低,并且减少细胞表面电荷。使得T 活性细胞能被野生大豆外源性凝集素凝集。由产气荚膜梭菌、霍乱弧菌、肺炎链球菌等细菌以及流行性感冒病毒产生的唾液酸酶,都是造成T 隐蔽抗原体内暴露的原因。T 活性在婴儿中更为普遍,并与小儿侵袭性肠紊乱尤为相关。
T 多凝集有时伴有溶血。目前,尚不清楚这是由于在患者血清中抗T 导致补体固定还是由于感染的影响。儿童肺炎链球菌感染后的溶血性尿毒症可能是细菌唾液酸酶导致的结果。在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症、肾衰竭的病征出现时,红细胞的T 活化、血小板以及肾小球都做出反应。含有抗T 的血浆或全血输注,已经暗示是导致婴儿严重溶血反应、小肠坏死、结肠炎和T活性红细胞的原因,尽管这种并发症十分罕见。含有T 多凝集红细胞的个体的白细胞和血小板也表达T 抗原。
多凝集红细胞是指红细胞膜发生异常后,红细胞除与自身血清、新生儿血清不发生凝集外,可与几乎所有成年人的血清发生凝集反应,在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中常引起正反定型不符和次侧凝集的现象。T 抗原是MN 血型的前体,正常人红细胞上均含有T 抗原,但一般情况被唾液酸包裹而不显示T 抗原活性,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细菌感染、遗传因素或化学试剂诱导下,唾液酸酶催化裂解红细胞膜糖蛋白和糖脂上的唾液酸残基,主要是存在于A、B 血型糖蛋白上的不稳定碱性四糖,导致T 抗原部分或全部激活从而产生T 抗原活化。导致T 抗原活化的致病微生物种类很多,如肺炎链球菌、产气荚膜梭菌、霍乱弧菌、某些黏液菌和真菌,流行性感冒病毒等,而肠道疾病如肠炎、肠溃疡、肠梗阻、肠穿孔、肠肿瘤均可危及肠壁完整性使寄居在肠道或肠道感染菌分泌的细菌酶进入血液,引起红细胞上隐秘的T 抗原暴露。对于肠道疾病需要输血患者,检测其T 抗原是否被激活,对保障安全输血是很重要的。
大多数T 活化患者血清中缺乏抗T,并且没有明显的自身溶血。有少量T活化作用和体内溶血有关的报道,但没有阐明原因。抗T 是一种IgM凝集素,除自身血清、脐带血血清和体内有T 活化红细胞的个体的血清外,存在于许多正常人的血清中。曾报道用肺炎链球菌或产气荚膜梭菌培养液处理的人和豚鼠的红细胞在含有抗T 的新鲜血浆中发生溶血,且抗T 滴度越高,溶血越严重。因此交叉配血时要重视次侧配血,避免漏检多凝集红细胞(不仅红细胞产生T 多凝集,白细胞和血小板也会产生T 多凝集)。
【参考文献】
[1]o'Connell JR,Weeks DE.The VITESSE algorithm for rapid exact multilocus linkage analysis via genotype set-recoding and fuzzy inheritance[J].Nature Genet,1995,11(4):402-408.
[2]Cook PJL,Noades JE,Lomas CG,et al.Exclusion mapping illustrated by the MNSs blood group[J].Ann Hum Genet,1980,44(1):61-73.
[3]Daniels GL,Tippett P,Palmer DK,et al.MER2:a red cell polymorphism defined by monoclonal antibodies[J].Vox Sang,1987,52(1-2):107-110.
[4]Mattei MG,Colin Y,Le Van Kim C,et al.Localization of the gene for human erythrocyte glycophor-in C to chromosome 2,q14-q21[J].Hum Genet,1986,74(4):420-422.
[5]Schinzel A,Schmid W.Interstitial deletion of the long arm of chromosome 1,del(1)(q21-q25)in a profoundly retarded 8-year-old girl with multiple anomalies[J].Clin Genet,1980,18(4):305-313.
[6][英]杰夫·丹尼尔.人类血型[M].朱自严,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632-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