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过高的肌张力

(七)降低过高的肌张力

Magnus(1926)描述的由紧张性颈反射引起的反射活动,被认为在肌痉挛发展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当患者处于颈部后伸的仰卧位时这种影响会更加严重。俯卧位时迷路反射降低了全身伸肌张力,侧卧位时颈椎不太会有过伸或旋转的倾向,颈部紧张性反射和迷路反射的影响也会相对降低。存在知觉障碍,尤其是累及触觉/运动觉时,对肌张力影响更大。患者持续处于“我在哪儿?”的状态,没有或只有很少通过内部感受器所提供的模糊的信息。在这种不知所措的情况下,患者拼命地用各种方法获取更多的信息,这种状态如第1章所述。具体讲就是通过增高肌肉本身的张力,通过将关节牵拉至关节活动末端感受到完全的阻力,通过不停地用力移动身体的各个部位或者通过使劲靠压附近的物体或者平面。当患者仰卧位或坐在前面没有轮椅桌的轮椅上时,他会通过向后挤压床面或者轮椅靠背,这些他唯一能够接触到的地方以寻求更多与周围有关的信息,因此导致伸肌张力增高。

通过定时规律地为患者翻身、将患者摆放在侧卧位或俯卧位,患者身体不同部位与周围环境密切接触以获取更多的信息,能够避免某一方向的肌张力显著增高。当患者翻身时,身体的运动也提供了一些其他信息。

有防压疮垫的床相对于硬床面来说,给患者提供的触觉信息相对较少,所以患者只有增高肌肉的张力,并且使其肢体或者躯干拉到或推到活动末端,直到能够感觉到活动末端的阻力。只有当某个关节完全屈曲、完全伸展或者身体的一部分完全接近另一部分时,才能产生这样的阻力。例如,患者的双腿(或双上肢)会在一个伸展协同作用下完全伸展,他也因此被分类为存在明显的“伸肌痉挛模式”。在相关的躯干部分也可以观察到相同的现象,包括颈椎、胸椎和腰椎各关节。

如果肢体最大范围屈曲也可以感觉到很大的阻力,患者手臂和手屈曲成典型姿势,我们称为屈曲痉挛模式。当一个患者被认为存在屈肌痉挛时,他的手臂和手呈现这典型的姿势。在屈肌协同作用下,肩关节不是处于内收位末端,而是整个上臂都紧紧贴近躯干的一侧以寻求很大的阻力。盂肱关节本身出现更多的内旋是可能的,但是患者的手紧紧地压在胸壁上阻碍了这个方向上更多的运动。这样的屈肌痉挛如果不经过适当的治疗则容易导致肩抬举、外展、外旋,肘伸展,腕和手指的伸展障碍。当患者的下肢持续拉向屈曲位时,如果不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其中包括俯卧位,就会导致最常见的髋关节和膝关节的屈曲挛缩。由于正确的体位下伸肌和屈肌的对抗作用可以中和,所以如果患者被定时规律地翻身,他的身体就不会固定于某个体位。

患者不断地在床上移动就可以获取源于运动觉的额外信息,并且通常不会表现伸肌张力增高。因此,他也不会发生挛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