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膏矫正法的基本原则
一旦决定采用石膏矫正法对挛缩进行矫正,则应遵守以下基本原则从而确保最大限度的安全性并且取得成功。
·如果患者一直在进行门诊治疗,那么需在其进行石膏矫正期间入住医院或康复中心。因为如果患者住院,将更容易对患者进行观察、整体管理和强化治疗等操作。
·尽管同时用石膏固定膝关节和踝关节,或者同时固定肘关节和腕关节的想法很诱人,但实际操作中,一个石膏模型应该只包括一个关节,从而避免产生并发症。经验丰富的医疗人员需要根据个体病例的实际情况做出决定。
·如果双下肢都存在膝关节的屈曲挛缩,通常建议双腿同时抹上石膏。因为单腿石膏治疗时,另一条腿的皮肤会因为与石膏的摩擦而产生破损。
·无论在使用石膏前还是使用期间,都不可以使用外力来增加关节伸展的角度,也不能通过使用麻醉药来取得更好的纠正效果。对于极度焦虑或者不安的患者,可以给予一些镇静药,但是很少有这样做的必要。将患者肢体摆在最适宜而又不令患者产生过分疼痛或者恐惧的位置,然后应用石膏。这样就可以避免造成患者关节损伤或肌肉撕裂,同时,也可以避免骨质疏松患者发生骨折。
·需要注意的是衬垫不宜太厚,因为随着石膏模型内肢体活动的增多,会增加其产生压疮的风险。在骨突部位以及易受伤的部位不宜采用额外的衬垫,因为相比其保护作用而言,反而会对这些部位产生过多的压力。
·每周只需要更换一次石膏,因为并没有发现频繁地更换石膏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而且宝贵的治疗时间会因此而流逝。在7天的治疗时间内,肢体有充足的时间来适应新姿势,并且关节的伸直角度能在下次更换新石膏前取得可观的改善。
·在更换石膏时,旧石膏被取下后要立刻换上新石膏。当旧石膏被取下时,助手应当用手帮助患者将肢体固定在一个关节活动度增大的新位置上。在快速对患者肢体的皮肤进行检查后,治疗师先将衬垫包裹在肢体上,之后再开始抹石膏。绝不允许在使用新的石膏模具前,被动屈曲患者的肢体,因为如果这样做,会容易使刚刚对牵伸所发生的适应性改变和已经获得的伸直活动度再次丧失。
·应当尽可能地避免局部压力产生,但是如果产生小创伤或水疱,应迅速将其清理,在衬垫下涂抹一层含锌软膏之后,再开始抹石膏。正确佩戴新石膏后,将不会再对该部位产生压力,大多数情况下,在下次更换石膏前皮肤就会愈合。
·只有非常少的情况下产生了明显的压疮,这时需提前中断石膏矫正,否则重新获得的关节活动度会再次丧失。许多康复中心因为怕患者产生压疮而不愿意使用石膏矫正法。但是应该意识到,压疮所带来的痛苦远不及患者因肢体永久挛缩而无法再度使用肢体的痛苦剧烈。一旦克服了挛缩,压疮经过适当的治疗会很快地愈合。
·由于患者还未适应其肢体被固定在一个相对伸展的位置,多数患者可能会在佩戴石膏后有些许不适。石膏一般不会使患者产生“疼痛”,但如果患者抱怨石膏使其产生了“疼痛”,需要特别注意区分这两种不同的感觉。如果通过对患者皮肤颜色和温度的例行检查发现循环正常,那么改变患者的体位也许会有助于减轻该症状。不需要为检查该区域而预留一个“窗口”,因为该“窗口”的周边会产生更多的压力。关于是否完全取下石膏很难抉择,特别是佩戴后的第一个晚上。不建议将石膏劈开,因为之后很难将两部分石膏保持在恰当的位置,事实上这样做也会增大相应区域的压力。患者可以解开绷带或夜班护士解开石膏以帮助患者缓解一段时间。上述两种情况都会导致前边取得的成果毁于一旦,因为肢体会再次屈曲,并且会在第二天产生新的矫正阻力。
·大多数患者会在佩戴石膏的第一晚或前两晚要求使用镇静药,直到他们逐渐适应了他们屈曲的肢体被固定在增加的伸展位置。一旦肌肉放松,不适症状消失,便不再需要用药。
·患者在接受石膏矫正期间,同样需要继续接受集中的物理治疗,因为单纯使用石膏并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神经系统的松动尤其重要,而且治疗师强调颈椎、肩带以及躯干的松动都需要从起始位置开始。当膝关节或肘关节佩戴石膏时,需要特别注意防止将压力转移到脚或手上,由于远端肌群易发生缩短,所以避免这些区域产生“痉挛”。
·使用期间要对邻近的局部进行被动活动,特别是在持重体位下。一旦患者获得充分的伸膝能力并满足站立需要时,治疗师需支持患者屈曲的躯干并且帮助他重新恢复到直立状态(见图4.22),将一卷绷带放在他的足趾下面,使患者的重心从一条腿转移至另一条腿,从而增加小腿和足部固有肌的延展性。
·通常需要6周时间完全克服挛缩。取下最后一次石膏后,先前固定的部位会出现短暂肿胀期。这样的肿胀在预料之中,不必惊慌。治疗师通过使用冰敷、抬高肢体以及主动活动来消肿,一段时间后肿胀便会消退。肿胀的肢体应当在夜间或白天无人照看的时间佩戴铰链式护具。治疗师可能会担心患者关节无法再次屈曲,但是这种担心是没有依据的。被动关节屈曲训练需要在消肿后再进行,否则它会加重炎症症状。当患者可以移动或在日常生活中被移动时,屈曲活动会很快恢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还需要特别注意防止屈肌挛缩的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