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由来
2012年7月3日,上海《东方早报》刊登了市政府相关部门回复政协委员对横沙岛开发的意见,定位横沙岛为生态特色的“休闲度假岛”。为此课题组成员给时任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同志提交了一份参事工作专报,提出了要“从规划层面进一步开展横沙新港开发研究”的建议,提出了利用长江疏浚土吹填新横沙的建议。俞书记批复:“横沙岛不宜现在就认定为‘休闲度假岛’,而应是上海未来发展的预留地,有多种使用的可能性。应开展前期工作,并切实加强利用疏浚土陆域围填的领导。包起帆同志的意见应重视,陈吉余同志也当面向我讲了十分恳切的意见。”时任上海市市长韩正同志批示:“从长计议。”为了落实市领导的意见,华东师范大学国际航运物流研究院牵头,在国家“千人计划”和上海市科技攻关计划资助下,成立了“上海城市发展新空间和深水新港战略研究”课题组,联合上海、北京和南京众多专业单位,组织科研人员,通过产学研用结合,充分发挥多学科、高层次、独有的综合优势,运用长江口物理模型、数学模型和生态评价模型,对上海新横沙的发展战略和空间布局、上海深水新港的规划选址进行了研究和论证,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于2015年5月通过了上海市科委的验收,出版了《上海新横沙开发和建港前瞻研究》一书。
2015年7月,上海市科委予以持续关心和支持,将“新横沙的成陆开发和深水新港建设可行性关键技术研究”课题列入上海市重大科研计划。课题对新横沙成陆与建港的可行性、功能定位、空间布局、生态环境、河势稳定与航道整治等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并于2017年4月通过了上海市科委的验收,本书是《上海新横沙开发和建港前瞻研究》的姊妹篇。
2 新背景
上海未来城市亟须解决发展空间问题。在国家重大战略中,“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自由贸易区战略都与上海密切相关,上海正处于创新转型攻坚期、“四个中心”建设冲刺阶段,但上海城市面临的土地资源短缺、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不断加剧。2015年全市建设用地达到3140 km2,开发强度已超过46%,距《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提出的全市建设用地至2035年控制在3200 km2的上限只有60 km2,上海土地资源紧约束长期客观存在,仅靠占补平衡的办法难以为继。
面对上述困境和城市发展所遇到的问题,上海要想发挥好中央要求的“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作用,就必须从长计议,为上海未来的城市发展谋划新的空间。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提出了上海市城市发展在转型过程中要实现“多情景规划策略、空间留白机制和动态调整机制”。总规提出的“空间留白机制”是动态管理的过程,是决策层面的思考。在新横沙开发的操作层面,许多事情还没有看清楚,许多问题还没有想明白,目前“留白”是正确的。
课题是为决策层面提供前瞻性服务的科学研究,成果将为未来领导的决策提供科学支撑。所以课题研究与空间“留白”是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不是互相排斥,而是互相支持的,预留发展空间首先要留下土地。
对新横沙成陆的决心取决于对新横沙未来发展前景的预估,课题研究的新横沙成陆是上海城市未来发展十分宝贵的稀缺性资源,也是一项规模十分宏大的工程。在深入学习和理解上海市整体规划空间“留白”机制的同时,考虑到新横沙的成陆需要至少30年的时间跨度,前瞻性地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既能为当前新横沙成陆“留白”提供技术支撑,也可为今后长远的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条件。
面临新形势、新要求、新挑战,课题研究与时俱进,按照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确定的五大发展理念,对接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自由贸易区三大发展战略和《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根据上海市对崇明、长兴和横沙三岛未来发展的总体思路和要求,充分发挥课题组在城市规划、城市管理、产业经济、生态环境、现代物流、河口海岸和数值模拟等专业人士的学科优势,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目标导向,从研究关键技术着手,对新横沙的成陆与“留白”进行了前瞻研究。
3 难点及思路
社会各界对新横沙成陆在认识上存在多样性,需要达成共识。
在目前很多问题还没有明确以前,“留白”是最佳决策,但“留白”的基础是留下土地。本研究恰逢《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修编,社会各界普遍认为:横沙归属于崇明,所以应与崇明同步。如何在新的规划中体现成陆与“留白”?为此,课题组通过各种途径曾多次向规划修编办公室提交研究成果和建议。
在新横沙成陆中,有诸多技术难题需要回答,如新横沙成陆将对长江口生态环境和青草沙水源地、长江口河势和周边重大工程产生何种影响等。为了消除社会各界的疑虑,课题对此做出了专业性研究和评价,运用目前国内外在课题研究领域的先进技术和方法,针对新横沙成陆涉及的主要关键性技术和技术难点,从几个方面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和论证:
(1)新横沙成陆开发和深水新港建设与国家战略和相关规划的关系。
(2)新水沙条件下,新横沙的形成及横沙深水新港规划建设对长江口河势、深水航道、生态环境和水源地的影响。
(3)长江口深水航道疏浚土资源综合利用相关技术深化研究。
(4)新水沙条件下,横沙浅滩成陆技术研究。
(5)波浪、潮流、泥沙、台风等极端环境条件对横沙深水新港及航道的影响。
(6)横沙深水新港的规划选址、功能定位、运量安排(预测)和总平面布置。
(7)横沙深水新港江海直接中转运输价值研究。
4 成果
上海位于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交汇点,肩负着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重任。在发展过程中,最大的瓶颈是土地资源短缺,把老横沙由“休闲度假岛”转变为新横沙成陆与“留白”是最佳选项,可为上海未来发展和追求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留下不可多得的规划“留白”新空间。
课题组在国内首次提出了“新横沙”的概念,即把原有的横沙本岛50 km2和利用长江口疏浚土吹填成陆的480 km2的新陆域有机结合,整合为相当于原浦东新区规模的土地面积,集“区位、土地、航道、深水岸线”等资源于一体,可成为上海城市未来发展十分宝贵的稀缺性资源。
在深入学习和理解上海市整体规划空间“留白”机制的同时,考虑到新横沙的成陆需要一定的时间跨度,课题组前瞻性地开展了新横沙成陆推进的方案和时序研究,科学论证了以-5 m等深线为界的新横沙成陆边界。2020年将完成成陆面积106 km2,2021—2045年可规划成陆面积303 km2,还预留了南侧坝田开发区域71 km2,可适时成陆。经过30年的努力,一张480 km2土地的“白纸”将留给子孙后代。
课题组利用全国最大规模且独有的长江口物理模型、数学模型和生态评价模型,首次全面论证了横沙具备大规模成陆的相应条件,为新横沙未来的成陆和“留白”提供了科学论据:①论证了新横沙的形成对长江口总体河势以及周边工程设施的影响甚小;②论证了新横沙的形成对长江口深水航道泥沙回淤的影响可控;③初步论证新横沙的形成和开发利用对长江口生态系统的健康评价处于中上水平;④初步评价新横沙成陆对长江口水源地和生态敏感目标不会造成大的影响。
研究表明,新横沙成陆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近年来,长江口来沙逐年减少,水沙变化加剧,疏浚土量也在逐年减少,长江滩涂和岸线处于淤涨与侵蚀的临界点,如果不能持之以恒地加快新横沙成陆进度,将会丧失机遇,“留白”极有可能“留空”。
5 成效
课题研究引起上海市和交通部领导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时任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同志和韩正同志、时任市长杨雄同志,交通部部长杨传堂等主要领导对课题组递交的6份专题报告先后给予了5次批示,为新横沙成陆与“留白”奠定了基础。
研究成果被上海市规划部门采纳,新横沙首次纳入城市发展空间的视野。在《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的编制工作中,有关土地资源利用、生态底线控制、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等方面,吸纳了课题研究的众多成果。例如:“国土资源利用”章节的“广域空间统筹”中提到“预留横沙东滩滩涂围垦资源作为城市长远发展的战略空间”;“建设更开放的国际枢纽门户”章节的“优化完善港口功能布局”中提到“上海港形成以洋山深水港区、外高桥港区为核心,杭州湾、崇明三岛等港区为补充的格局……加强对横沙等海洋战略资源的保护和控制”。
研究成果被市政府土地部门采纳,加快了新横沙吹填成陆的进度。2016年市政府启动了全国规模最大的吹填造陆工程——横沙东滩七期、八期工程,总投资110多亿元,计划到2020年综合利用长江口疏浚土约2.1亿m3,可为上海新增土地56 km2,日前工程已正式开工,5年造地规模将比以往18年累计造地还多6 km2。
课题组提出的创新长江口疏浚土利用管理模式的建议被市政府采纳。市政府专门成立了由市政府(副)秘书长牵头的市滩涂造陆综合利用长江口航道疏浚土协调推进指挥部,促进了交通部和上海市有关长江口疏浚土利用合作共赢机制的落地和完善,吸引了新组建的中交疏浚集团的总部落户上海。
6 致谢
本书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华东师范大学对本课题的研究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课题组成员奉献了聪明才智。为了表示答谢之情,同时也为了向社会各界介绍最新的研究成果,特编著此书。
在编著过程中,华东师范大学国际航运物流研究院孟舒同志和任国华同志组织了具体的文字和照片编排工作,彭德艳和江霞同志给予了帮助,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的相关编辑对本书的编辑和出版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
本书即将付印之时,课题组领衔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吉余先生不幸辞世。陈院士生前对课题组的工作给予了积极的支持和指导,九十高龄之时还多次亲临会场参加学术研讨。谨以此书纪念陈吉余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