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结论

6 结论

(1)建立了包括长江口杭州湾在内的平面二维潮流泥沙数学模型,模型验证相似性良好,可较好地复演长江口水沙运动。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横沙港区方案形成后对相邻水域的水动力影响。

(2)横沙港区方案实施后分流比变化均在1%以内,工程的影响范围主要在南北港分流口以下的工程附近区域。总体而言,横沙港区方案实施后对长江口总体格局未产生明显不利影响。

(3)横沙港区方案实施后,南港河段、北槽中上段涨落急流速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北槽下段涨、落急流速略有减小5~10 cm/s;北槽深水航道除下段流速略有减小,其余区段无不利影响。

(4)港区方案外航道10 m等深线内,横流值较小,10 m等深线外水域旋转流特征明显。

(5)各方案工程实施后港池水域平均回淤强度0.33~0.38 m/a;外航道平均回淤强度0.50~0.57 m/a。一次大风过程,外航道骤淤强度0.55~0.63 m/a。

参考文献

[1]罗小峰.新水沙条件下横沙浅滩成陆的关键技术研究[R].南京: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2017.

[2]陈吉余,蒋雪中,何青.上海海洋城和深水大港建设的展望[J].中国工程科学,2013,15(6):11-13.

[3]包起帆,江霞.上海港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之路[J].中国工程科学,2013,15(6):35-40.

[4]虞志英,张志林,金鏐,等.长江口横沙浅滩挖入式港池与入海航道区域海床稳定性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55-71.

[5]邵荣顺,施雄彪,俞灵.上海新港建设必要性的初步论证[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10-16.

[6]程泽坤,邵荣顺.依托横沙浅滩开发大型深水港区的技术可能性[J].中国工程科学,2013,15(6):41-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