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泥沙回淤问题浅析
(1)港池的泥沙回淤属于纳潮回淤,和进出港池的纳潮量、口门处含沙量有关。本次规划的港池口门位置设在外海含沙量较低的海域,已避开了拦门沙;为防止东北向浪掀沙作用,口门位置按东南向延伸至-5~-8 m处,并设置挡沙堤,以减少港池的泥沙回淤。
(2)深水航道选择在口外含沙量较低、海床较稳定的深水区,避开拦门沙,减少航道开挖后的泥沙回淤。
(3)外航道位于开敞式淤泥质海岸,由于大风天期间,波浪显著增强,水体含沙量急剧增大,使航道在短时间内形成泥沙骤淤,以浮泥形式出现。参考长江口深水外航道台风期的实际情况,近6年间(2010—2015年)对长江口影响较明显的热带气旋过程共17次,不同路径、强度的台风对外航道骤淤的影响差别极大。以2015年9号台风“灿鸿”为例,台风过后外航道的浮泥厚度由内向外大致呈递减趋势,外航道转弯段X段浮泥厚度为3 m,以外各段均在1.8 m以下,深水区在0.8 m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