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结论

5 结论

上海港位于我国长江经济带与沿海经济带的交汇处,通江达海,为腹地区域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港口、城市的快速发展,上海港也面临了港口吞吐能力饱和、深水岸线不足、市内交通拥堵的困境。为降低江海转运成本,实现江海联运的零距离对接,进一步构建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运输体系,横沙深水新港具有明显的区位和资源优势。

本文借鉴国内外江海联运港口布置形式,对横沙新港的港池形态进行初步研究,后续应结合横沙浅滩造陆时序,进一步优化港区总平面布置,推动人工航道的规划建设,努力提高江海直转比例,从而缓解公路集疏运压力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参考文献

[1]汪振华,张瑷媛.水水联运节点的码头布置形式研究[J].港口经济,2014(2):8-10.

[2]包起帆,吴澎.上海港外高桥港区现代集装箱码头建设集成创新技术[J].中国工程科学,2014,8(2):7-17.

[3]程泽坤,田佐臣.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区平面布置方案[J].中国港湾建设,2007(5):31- 35.

[4]陈继红,朱磊.洋山深水港集装箱“水水中转”集疏运模式与对策[J].水运工程,2012(1):34- 38.

[5]李亚鹏.浙江省集装箱海河联运发展对策研究[D].浙江:浙江海洋学院,2014.

[6]覃杰.广州港南沙港区三期工程江海联运码头开发方案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0.

[7]李娟,刘伟,李文娟.鹿特丹港“转变运输方式”计划及借鉴[J].水运管理,2013,35(12):35-37.

[8]卢长利,周溪召.鹿特丹港与莱茵河航运联动发展经验[J].经济地理,2006,26:283-284.

[9]包起帆,江霞.上海港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之路[J].中国工程科学,2013,15(6):35-40.

[10]吴澎,王海霞,蔡艳君.上海港深水新港区初步规划[J].中国工程科学,2013,15(6):48-5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