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道回淤量计算模型

2 航道回淤量计算模型

针对长江口区域的细颗粒泥沙,考虑航道淤积主要以悬沙落淤为主;定义航道回淤量为淤积量减去冲刷量,则它通常可用如下底部泥沙通量计算式来表示:

式中:τd、τe分别为底部的临界淤积和冲刷;α为沉降概率;ω为底部泥沙沉降速度;τb为底部切应力;C b为底部含沙量;T 1和T 2分别为冲刷及淤积的统计周期;f d、f e和f分别为单位面积的淤积量、冲刷量和回淤量。其中底部切应力的计算如下:

式中:C d为底部阻力系数;u b为近底层流速。C d的计算式如下:

式中:δb为近底层选取的计算厚度;z0为底部粗糙长度;k为卡门系数。

式(1)表明航道底部的泥沙通量(淤积或冲刷)的时空变化(洪枯季、沿程分布)主要与近底层的动力过程、泥沙沉速、淤积概率以及含沙量等影响因子相关。

首先,根据文献疏浚条件下的沉降概率可描述为是近底层含沙量C b的函数:

其次,泥沙沉速受多因子影响,如含沙量、絮凝、水温、盐度和紊动等,根据文献实验结果,对应不同盐度(0~20 psu)、水温(7~30℃)和含沙量(0.6~19 kg/m3),长江口细颗粒泥沙(d 50≈0.008 mm)的静水沉降速度实验曲线如图2所示。

图2 长江口泥沙静水沉速和含沙量关系的实验数据

从长江口细颗粒泥沙的静水沉速试验结果来看,其受含沙量的影响最为明显,由于本次计算统计的近底层泥沙含量浓度变幅相对较大(0~25 kg/m3),且高浓度泥沙分层明显,因而在式(1)中采用静水沉速,其取值由图2得到的与含沙量的拟合关系式计算:

把公式(1)~公式(5)应用到长江口深水航道,基于2012年的航中实测水文和航道单元回淤量资料,可计算得到长江口12.5 m深水航道2012年洪枯季的沿程回淤量,其和实测资料的比较如图3所示,该结果验证了上述模型计算分析航道回淤量的合理性,其中计算参数取值见表1。

图3 计算与实测航道回淤量的验证比较

表1 计算参数取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