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1 前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上海中心城区用地功能转型调整,上海港口布局从原先主要沿黄浦江两岸逐渐外移调整至长江口及其以外地区。目前,上海港口已形成“一港八区”的发展格局,以外高桥、洋山等为代表的外海港区成为运输重点,成为满足上海港长远发展需要的核心力量。港口布局的总体调整,对优化上海城市空间布局,减少城市交通拥堵、改善交通出行环境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尽管上海港整体布局不断进行优化调整,集疏运体系中水水中转比例在不断提升,但是,由于上海港腹地主要集中于江浙沪等长三角地区,处于公路合理经济的运输范围内,长期以来,上海港陆路集疏运还是主要依赖公路运输,港口大型集卡车对上海城市交通带来很大影响。一方面港口所产生的货运交通带来了城市交通的拥堵问题,如受外高桥和洋山港区周边公路集装箱运输影响,外环线的东段和北段、G1501上海绕城高速北段以及外环隧道严重拥堵;另一方面大型集卡对公路路面损坏严重,同时还带来噪声和环境污染、交通事故等一系列问题。

上海新一轮总体规划即《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已编制完成,规划提出上海城市的发展目标是“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2040年将上海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文化大都市。新一轮总体规划提出要积极实施海洋战略、统筹区域资源开发,科学利用杭州湾、东海等战略性海域资源推动城市功能向海域拓展,实现陆域与海洋资源的融合、协调发展。规划提出为应对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对发展潜力大的战略地区应为重大城市事件选址或重大战略性项目预留空间,加强功能导向研究和规划储备。规划提出在现有港口布局基础上,逐步调整黄浦江沿线货运码头功能,合理布局内河港区,加强横沙岛等海洋战略资源的保护利用。规划提出要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优势,突出江海联运,优化集疏运结构,提高水水中转比例。

2014年,由市科委组织开展了“上海城市发展新空间和深水新港战略研究”,提出了将横沙东滩地区吹田成陆所产生的新增陆地区域作为上海港口未来发展的战略储备,充分利用长江黄金水道,发展江海联运,规划预留上海深水新港的设想。研究提出了横沙新空间和深水新港的交通发展战略目标和配套交通设施规划设想。结合横沙深水新港总体规划布局设想,基于横沙新空间和深水新港交通发展战略目标及配套交通设施的规划布局,进一步深化研究横沙深水新港规划对上海城市交通的影响,从对道路交通影响的角度论证横沙深水新港规划的可行性,是新横沙成陆开发和深水新港建设可行性的关键技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