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骤淤期间的波浪场概述

3.4 骤淤期间的波浪场概述

3.4.1 灿鸿台风期间风浪和淤积过程

以2015年超强台风灿鸿为例:灿鸿于2015年6月30日20时在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生成,2015年7月1日下午9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并命名为灿鸿。2015年7月11日16时40分,“灿鸿”以强台风级别在浙江省舟山朱家尖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4级,风速45 m/s,属于强台风级。台风“灿鸿”11日下午在浙江舟山登陆后,11日晚擦过上海近海一路北上。“灿鸿”于7月11日半夜跃过上海同纬度的近海北上,强度开始减弱,12日台风对上海的影响基本结束。这次台风给上海带来了明显的风雨影响,从10号起到12日早晨的6点,上海市普降暴雨。市区也一度出现了8~10级的大风。长江口区及沿江沿海地区阵风10~11级,沿海海面达12级风。灿鸿台风期间牛皮礁最大波高达到5 m,有效波高超过3.5 m(图29)。

图29 灿鸿台风期间牛皮礁站波浪

图30 灿鸿台风期间南槽东站波浪

图31 7月13日高低频水深(达华测图)

图32 7月14日浮泥换算成原状土方量——738万m3(中心)

灿鸿台风后北槽出现大量浮泥,台风作用时段航道回淤量骤增。达华7月7日—7月25日,回淤量910万m3,6月23日—7月25日,回淤量1645万m3。7月13日是阴历五月二十八,小潮。基于达华7月13日高低频测图,换算成浮泥方量约为2917万m3(S5~S9丁坝之间),如图31所示。根据上海河口海岸科学研究中心7月14日的测量结果,浮泥换算成原状土方量约为738万m3,如图32所示。

3.4.2 历次发生骤淤期间的平均有效波高

以牛皮礁测站为例,长江口地区历史骤淤的波浪统计参数见表7。

表7 长江口牛皮礁测站历史骤淤期间的波浪统计参数

实际上,受长江口周边浅滩地形影响,以及长江口深水航道导堤影响,能够传播进入北槽的波浪基本呈东向。因历史数据无波向资料,统计了2015年汛期座底系统测量的北槽TUS点的波高和波向数据,TUS位置如图33所示。

2015年,长江口历次发生的骤淤过程,波浪统计参数见表8。

可见无论是东侧过境台风,还是其他路径的台风,其最终传播至长江口附近,尤其是北槽内的波浪,总体呈偏东向。波高较大的风浪过程,如“灿鸿”和“天鹅”,其波向均为正东向。

图33 现场观测站点布置示意图

表8 长江口TUS测点2015年风浪过程统计参数

另一个需要指出的典型风浪过程是寒潮过程,是长江口地区另外一个较为典型的风浪过程,其在2010年和2012年均产生过明显骤淤。以2012年强寒潮为例,其风场图如图34所示。

实际上,对长江口影响明显的两次寒潮的风向均偏NNE向,故选取NNE向为能够影响长江口骤淤的典型寒潮代表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