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院士、专家对《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40)纲要概要》和横沙开发的建议

部分院士、专家对《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40)纲要概要》和横沙开发的建议

3月1日,由原市政府参事、华东师范大学国际航运物流研究院院长包起帆发起的“上海2040城市规划与横沙开发”学术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会议结合《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40)纲要概要》(以下简称“《总体规划》”)与承接的市科委课题“新横沙成陆开发和深水新港建设可行性关键技术研究”,邀请北京、南京、上海等地的院士、专家和领导进行研讨。现将与会嘉宾的主要观点和建议专报如下。

陈吉余(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教授):①上海是海洋城市,《总体规划》中不仅要有针对陆域、滩涂、水域的开发规划,也应重视海域规划。②横沙建港不光是交通部的事,上海也要有远见、抓紧做。当年如果不抓洋山,上海港现在的发展局势就不容乐观了。

张建云(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院长):①横沙的开发利用前景看到了曙光,提请关注和研究《总体规划》与国家其他相关规划的衔接问题,如《长江口综合整治规划》《全国河口海岸滩涂开发治理管理规划》等,厘清关系。例如,《总体规划》将横沙浅滩定位为“发展预留空间”,但目前正在编制中的《全国河口海岸滩涂利用规划》将其拟定位为保护区,建议上海赶快协调长江委进行调整。②对横沙开发的技术层面及关键问题还需加强科学研究,目前的深度不够。③重视长江上游水沙条件的变化,加大长江口水文条件(地形、泥沙、水文、波浪)的观测范围,做好有关指标数据的收集、积累工作,进一步开展横沙在长江口新水沙条件下的开发研究。

孙建平(上海市政协常委、原上海市交通委员会主任):①上海空间有限,目前横沙浅滩成陆可能是唯一的发展空间。相较于大洋山,横沙完全属于上海,开发、利用及后续发展都更为方便。②洋山四期建成后,到2025年左右,上海港的港口吞吐能力将趋于饱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可持续发展需要新的空间支撑。一般新港建设从筹备到建成需要10年时间,所以我们的时间不多,当前就要抓紧前期谋划,抓紧做好基础工作和有关资料的积累。

左学金(上海市政府参事、上海市社科院原副院长):①《总体规划》已明确上海要建新港,但不具体。上海通江达海,作为枢纽港具有独特优势,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仍需要用硬件带动软件。②港口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不能单纯通过减量来达到目的,而应该提倡低碳、环保、生态的运输方式,如发展海铁联运、置换港区位置等。③新港选址上,大洋山与横沙可以作方案比选,横沙还是有优势的。④从目前来看,上海港建港的紧迫性与横沙开发的时间节点跟不上,是否能优先建港,先建港后成陆?

吴澎(中交水运规划设计院总工程师、全国水运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从国家战略的角度看,上海是连接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的重要支点和枢纽。国家战略要落地,需要上海港服务能力的显著提升。近20多年来,国际航运物流从以欧洲为中心逐步转变为以中国为中心;集装箱运输也正从“钟摆”式运输向“轴辐”式运输发展,干线港数量逐步减少,干线船舶越来越大。上海的地理位置、腹地发展要求以及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决定了上海港必须是“轴”上的重要一点。从辐射作用看,向长江辐射,上海港的作用是唯一的,而横沙又是上海港发展江海直转唯一的最佳区位,应当引起国家和上海的重视。

窦希萍(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①横沙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要作为上海未来发展的预留空间。②从国际和国内发展的成功经验来看,绿色港城建设和生态环保并非割裂开来的,两者可以协调推进。

归墨(洋山同盛港口建设公司原董事长):①上海实施海洋战略不能局限于现有的土地,必须向东发展。横沙能实现江海直转,具备港口功能优势,应是上海海洋战略的一部分。②港口要岸线,更要土地。横沙是一个非常合适地方,建议先建深水港。③上海港不仅要服务于上海,更要服务于国家战略,要加强与交通部联系,从国家层面取得交通部的支持,与上海联合提出横沙建港方案。

万大宁(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同盛集团原总裁):目前,上上下下对于横沙吹填成陆的问题已经达成了共识,下个阶段是要从规划角度,确立横沙开发和建港的合理性条件:①突出长三角组合港功能的需要,横沙与舟山是互补关系。②长江岸线资源整合的需要,服务长三角的水水直转需要。③上海城市功能调整、化工区调整和港区置换的需要,与时俱进,腾出空间。

宗源远(中交上海航道局原董事长):建议在《总体规划》中逐步优化调整上海主城区及其周边地区的港口和港区布局,实现张华浜、军工路、龙吴、外高桥等港区逐步向外海迁移,以消除或减少现有港口布局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和制约,避免或减少港口陆路集疏运对城市交通带来重大影响。

朱建华(上海市交通运输和港口管理局分管副局长、巡视员):①横沙建设-20 m的深水新港,是实施航运中心可持续发展模式,始终保持上海主枢纽港口地位的重要举措。②访问港相比母港更能推动国际旅游大城市发展,给城市带来更多效益。因此,为促进上海旅游业发展,带动旅游消费,应实施邮轮母港和访问港双驱动发展路径。

王祥(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原院长):目前,横沙浅滩在规划中被定位为“发展预留空间”,这对于克服上海发展空间面临紧约束的瓶颈至关重大,意义深远。但由于该区域涉及面积大(预计滩涂围垦为480 km2,港区建设用地初步为80多km2),周边生态、水资源保护地域(涉及青草沙、九段沙、崇明东滩等保护区)敏感,有来自各方面不同的担心和争议。华东师大课题组已列出相关专题并尽最大可能组织相关资深专家和学术权威进行评估,初步结论是积极的,应继续深化。

金鏐(长江口航道建设公司原副总经理):①面向东海是上海实施海洋战略的最根本的出路,而最能体现当前开发和战略储备的结合点就是横沙浅滩。②长江口在新水沙条件下,海岸侵蚀严重,据统计,北港北沙流失土地近千亩。上海要通过人工保护和圈围的方式防止国土资源流失,扩大国土面积。建议横沙浅滩圈围要列入《总体规划》,尽早把横沙浅滩圈围起来,而不要仅仅列为发展预留空间。③大洋山和横沙不能相提并论,分别面向东海和杭州湾,关键是深水岸线,-20 m水深是趋势。

王苏忠(上海市滩涂造地公司原董事长):华东师大课题组目前开展的研究是与《总体规划》相衔接的,要做好规划的引领作用。建议从新的横沙大堤起步,继续向前延伸26 km,实现先促淤,这样将大大降低以后的圈围成本。

张海燕(上海市水务局滩涂管理处处长):当前从国家层面来看,海洋滩涂规划收紧。目前横沙规划立意于建设生态空间格局,作为战略后备资源。对自己的定位要清楚,上海已有自然保护区面积位于全国前列。横沙一旦作为保护区,以后就不能动了。首先要在规划中立起来,留白不能是保护区,而是要成为保留区。

姚逸云(中交上海航道勘察设计研究院原党委书记、华东师范大学国际航运物流研究院研究员):建议在编制正式规划时对新横沙的定位进一步深化、具体。特别是要将自然促淤与长江口深水航道疏浚土的综合利用相结合,科学规划、落实措施(资金、技术),长规划、短安排,充分利用长江口深水航道每年产生6000万~8000万m3的疏浚土,持续推进横沙浅滩促淤、吹填成陆,为上海城市发展预留实实在在的、可即需即用的空间。

徐德麟(上海港务集团工程技术部原总经理、华东师范大学国际航运物流研究院研究员):①在“十三五”完成横沙东滩圈围成陆后,建议在规划中列入横沙浅滩的圈围成陆,以便更好地协调和衔接国家的上位规划《全国海洋功能区划》[含《上海市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和《全国河口海岸滩涂利用规划》]。②破解上海土地短缺的矛盾,除了严控建设用地外,填海(江)造地增加新的土地资源也是不可或缺的。横沙东滩和横沙浅滩在2040年前完全有条件形成面积达480 km2的新的陆域土地,为目前上海市域面积6340.5 km2的7.6%,极具开发利用价值,应该在上海新修编的规划中有所体现。

包起帆(原上海市政府参事、华东师范大学国际航运物流研究院院长):市委市府根据当前建设重心和城市长远发展需求,对横沙开发暂时留白的战略定位是正确的。但留白不等于不干,发展预留空间不是不能作为,在规划上要先行一步,要创造条件使一旦发展需要时,即可提供开发所需的政策、规划、技术等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