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我国水运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1.2.1 水运需求发展趋势
1)运输需求增速总体放缓
2015年,全球海运量需求增速放缓,仅维持约1%增长,增幅跌至2010年以来的新低点。分货种看,铁矿石海运贸易量增速大幅放缓、煤炭海运贸易量呈负增长、粮食贸易量增幅有限。国际、国内煤、矿等大宗干散货海运量增幅持续下降。
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工业化由中期向中后期推进、城镇化持续发展、外需增长放缓的形势下,我国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高速增长的黄金期已过,“十三五”期间将由快速增长阶段转入中低速个位数增长阶段,呈现货物吞吐量净增量、年均增速“双下降”的趋势。内河水运量也将由“十二五”的两位数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
2)货类结构稳中有变
“十三五”期及以后,控制过剩产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深入推进供给侧改革是我国产业发展的重心。由此将直接影响水路货运量生成结构,导致能源、原材料运输需求趋于缓慢增长,且在沿海港口货物吞吐总量中的比重将继续下降;集装箱运输需求继续保持总体增长;LNG等新兴能源、重大件、滚装汽车、液体化工等需求成为新兴增长点。
3)各区域增长态势差异化
“十二五”期间,环渤海、长三角、东南沿海、珠三角、西南沿海港口群货物吞吐量年均增速分别为10.1%、7.9%、10.4%、6.3%、11.5%,其中环渤海、东南沿海、西南沿海港口群吞吐量增速均高于全国沿海平均水平,而长三角、珠三角港口群吞吐量增速低于全国沿海平均水平。受各区域所处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产业结构层次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各区域港口吞吐量增长态势已经开始呈现差异化的特征。
从今后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来看,预计长三角、珠三角港口群海运需求总量规模将继续维持高位,但增速略低于全国;环渤海地区港口仍有稳定增长空间;东南沿海、西南沿海港口群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长江流域中上游地区港口吞吐量也将保持较快增速。
1.2.2 沿海港口发展趋势
1)发展方式转变
沿海港口将由“大港”向“强港”转变,为适应沿海大型港口转型升级的要求,港口发展方式会有实质性转变。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港口吞吐量增速放缓,新兴货类和邮轮发展将带动总体增长;二是将以优化码头结构为主线,推进码头能力的调整;三是以港口为核心的产业链延伸,注重各主要功能区区域融合,对物流、商贸、航运的功能要求更高;四是航运中心建设仍然是“十三五”期沿海港口提升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内容和方向。
2)发展动力转型
港口的发展动力在逐步发生改变,由原来的单纯依靠资源投入向依靠市场与创新,依靠科技、管理和服务,依靠制度和政策突破转变。第一,市场与创新驱动港口发展,主要是由过去资源投入转向市场创新的驱动,深度释放沿海港口发展活力;第二,科技、管理和服务创新将重塑沿海发展动力;第三,围绕自贸区建设的制度创新和政府创新会有实质性效果。
3)战略地位强化
现代物流是新时期港口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港口作为现代物流的重要节点,依托一流的港口基础设施、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有效的协调组织,实现整体物流运作组织的一体化,是当今港口服务创新转型的重要方向,港口在整个物流体系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同时,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沿海港口在国家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中的地位也将提升,“十三五”期间是沿海港口功能全面延伸的关键期。
1.2.3 内河水运发展趋势
内河水运是我国综合运输体系和水资源综合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运能大、占地少、能耗低、污染小、安全可靠等特点,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近年来随着一批规划文件的陆续出台,内河水运在经济社会中的战略地位进一步确立。2011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意见》,标志着内河发展水运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2013年交通运输部发布《加快推进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行动方案(2013—2020年)》,明确加快推进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总体思路的目标;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的批复》,标志着珠江—西江经济带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将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
国外先进地区的发展经验表明,重视内河水运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在当前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的新形势下,随着“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及“珠江—西江经济带”战略的实施,我国内河水运迎来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根据相关规划,内河水运发展将围绕畅通、绿色、平安、高效的思路,加快发展。重点建设畅通的高等级航道,加快发展内河规模化港区,加快长江干线系统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