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主要结论

6.1 主要结论

(1)横沙东滩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具有土地资源、港口岸线和深水航道资源的优势,是江海联运理想的运输枢纽。

(2)按照2040年横沙深水新港货物吞吐量规模预测为39000万t的要求,总平面布置分别规划了挖入式港池、20 m深水航道和进出港池的长江航道。

(3)挖入式港池方案具有水域平稳、航行安全、回淤少、施工条件好、投资少、工期短、装卸作业天数多、对环境影响小等特点,其关键技术问题主要是泥沙回淤,本次规划的港池口门位置设在外海含沙量较低的海域,已避开了拦门沙;为防止东北向浪掀沙作用、减少港池的泥沙回淤,口门处沿东南向设置挡沙堤。

(4)规划的20 m深水航道选择在长江口外含沙量较低的深水区,避开拦门沙、减小泥沙回淤。外航道轴线位置为N31°12′42″,在已开挖的长江口深水外航道北侧12 km处。此海域为海床稳定、冲淤变化小、含沙量低的淤泥质海岸,泥沙回淤主要在口门处的近岸段,以波浪掀沙为主,外海段回淤较小。全年以7—8月台风淤积最大,呈现以台风为主的淤积特征。据长江口深水外航道W4~W5段的开挖维护情况来看,回淤量不大,回淤强度为0.4 m,每年平均回淤量为327万m3。参照国内类似的连云港30万t深水航道的开挖成功和洋山港16 m深水航道的使用情况等;可以说明横沙新港规划的20 m深水航道可挖性较好、回淤不会太大,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5)进出港池的长江航道选择利用北港下段水道,总体河势顺直微弯,处在弯段凹岸,呈冲刷态势,有利于减少进出港池的泥沙。近期随着北港上段一系列整治、圈围工程实施,增强了北港下段的河势稳定。利用尚未开发的北港水道作为进出港池的长江航道,也是符合长江口航道发展规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