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自然条件

2.1 自然条件

2.1.1 风浪

长江口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据历史资料记载,平均每年受台风影响2.1次,风向以偏北风为主,大风持续时间约为2~3 d。横沙浅滩海域以风浪为主,常浪向为NNE向,次常浪向为SE和N向,实测最大波高在3~3.5 m。由于横沙新港区布置为挖入式港池,施工和码头运营天数几乎不受外界风浪条件的影响。

2.1.2 潮流

长江口海域潮汐属不规则半日潮,受长江径流影响,落潮历时大于涨潮历时,分别为7 h 15 min和5 h 10 min,平均潮差2.6 m,最大潮差4.5 m。北港和北槽之间海域潮流基本呈东西向往复流,而在-10~-20 m海域潮流具有旋转特性。北港水道口-5 m水深处,表层涨落潮平均流速分别为94 cm/s和147 cm/s,北槽水道口表层涨落潮平均流速分别为118 cm/s和179 cm/s。根据相关研究,依托横沙浅滩布置挖入式港池对北港和北槽的水动力影响较小。

2.1.3 泥沙

横沙浅滩海域水体含沙量主要是由于长江流域下泄泥沙的扩散和波浪作用下滩槽泥沙交换引起的。泥沙分布基本特征为:北港、北槽口门附近以及横沙浅滩-5 m以浅的区域,平均含沙量在0.5~1.0 kg/m3;水深-5~-10 m区域含沙量明显降低,平均含沙量降至0.5 kg/m3以下;-15 m以东区域悬沙浓度极低。随着长江下泄泥沙的持续减少以及横沙浅滩大片被圈围,滩槽泥沙交换强度将得到抑制,对横沙浅滩区港池和航道开挖后的减淤非常有利。

2.1.4 浅滩稳定性

近年来,横沙浅滩趋于稳定,年冲淤变化在±20 cm内,冲淤相对平衡,不存在大冲大淤现象,横沙浅滩-5 m等深线内面积多年保持在约300 km2。横沙浅滩东部-10 m等深线海域内,随着水深增加冲淤变幅沿程变小,一般在±10~±20 cm/a;而在-10~-20 m海域,存在一条近南北向“冲刷走廊”;在-20 m以外海床地形冲淤已基本上不受入海径流的影响。横沙浅滩及附近海床的稳定性,为建设大型港区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2.1.5 工程地质

横沙浅滩表层沉积物以细砂和粉砂质砂等粗颗粒为主,含量泥不足20%。在规划的深水航道海底表层沉积物以细颗粒为主,含泥量在50%以上,为淤泥质海岸。另外,根据勘探资料,本区均为第四纪全新世近代冲海—滨海相的粘散堆积物,无岩基出露,属软土地基,可挖性较好。长江口区域地震烈度为七级,港区工程地质条件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