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结论
(1)充分利用区位和自然条件优势,建设横沙深水新港,可将新横沙拓展成为:超大型集装箱船远洋运输网络中的重要节点;清洁能源等重要战略物资的国家储备基地;江海运输的重要换装节点。研究预测2030年横沙深水新港货物吞吐量为13000万~28500万t;2040年横沙深水新港货物吞吐量为20000万~39000万t。
(2)横沙东滩成陆南北两侧可形成岸线各约50 km,受拦门沙制约,其岸线沿程水深和航道均不足以支撑20 m深水港区建设所需。但利用横沙东侧直接面向外海深水区的优势,可建设20 m水深的挖入式港池,其口外通过开挖20 m深水航道与国际航线相连,满足外海大型船舶运营需求;港区口内可通过建设人工运河与长江口北港或北槽航道相接,供内支线船舶进出通航,可以实现江海船舶的无缝衔接。
(3)根据内河船舶通航环境预测,横沙成陆后港区人工运河若考虑与北港航道相连,则运河口门宜设置在N23潜堤附近;若考虑与北槽航道相连的,则其出口位置宜位于N6~N8丁坝间,同时为避免占用北槽深水主航道有限的通航资源,可利用北槽主航道北侧现1 km以宽、6~10 m水深区域布设专用航道,满足万吨级以下内河船舶进出本港区的通航需求。
(4)港区东侧口门在8~12 m水深区域布设,所产生的港区回淤影响差异不大,相比而言12 m方案回淤强度最小,10 m方案次之,8 m方案回淤强度相对最大。但是港区口门设置在较深水区,对横沙东滩东侧南北向水流交换的影响增大,口外航道横流增加。综合考虑深水区工程实施的难度及工程量情况,建议口门位置布设在8 m水深区域。
(5)按8 m口门方案实施后,港区平均淤强情况为:人工运河内约0.45 m/a,港区内航道沿程约0.41 m/a,港池内约0.27 m/a,口门处约0.33 m/a,口外段航道约0.35 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