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结论

5 结论

通过上述计算分析,可以得到以下初步结论:

1)圈围方案的论证分析结论

(1)圈围方案对流场影响整体上来说主要集中在工程区域,对南槽、青草沙水库等区域的影响较小;北槽和北港的局部涨潮动力有所增加,但增幅有限。

图42 港区及外航道的分隔

表10 方案实施后的骤淤积统计

(2)北槽航道的回淤量从定性分析上来看呈增加的趋势,目前条件下增幅为2.9%,整体上呈现中上段回淤量增加和中下段回淤量减小的趋势。

2)港区方案的论证分析结论

(1)在圈围成陆的基础上实施深水港工程方案对于周边水域的影响小于圈围成陆方案的影响,即单独实施建港工程对周边水域的流场影响较小。

(2)目前的计算结果显示口外航道所在位置的横流略大,由于往外延伸的顺流堤可以起到减弱圈围堤沿堤流的强度的作用,因此,可以综合考虑减弱沿堤流和外航道横流来进一步优化深水港布置方案。

(3)方案优化思路主要考虑:适当往口外延伸顺堤至8 m等深线位置,以实现减小口门处局部横流的目的,延伸前后的计算结果参见表11和表12。

表11 涨急横流值统计

表12 落急横流值统计

另外,口门处顺堤外延起到减小出口航道及港区的常态回淤量的作用:口外顺堤外延方案实施前后的航道及港区回淤量及淤积强度统计参见表13。

表13 优化方案实施后的港区及外航道年回淤量及年平均淤积强度统计

顺堤外延方案的港区及航道的常态回淤量分别为1073万~1361万m3/a,以及20万~31万m3/a,平均淤积强度分别为0.24~0.31 m/a,以及0.02~0.03 m/a,其中常态回淤分布以港区为主,外航道量较小。

口门外顺堤外延基本可以实现顺流和挡沙的优化目的,减少港区及外航道的回淤量,因此随着河势变化及周边工程的实施影响,建议在后续研究对口外顺堤延长的位置(延伸至-5 m或是-8 m等深线)进行进一步的研究论证。

(4)极端天气条件下的骤淤对港池及外航道均有一定的影响,其中外航道的回淤量主要以极端天气下的骤淤为主,一次台风的平均淤积强度可以达到0.45~0.75 m,港池内的平均淤积强度较小,为0.10~0.13 m,参见表14。

表14 方案实施后的骤淤积统计

参考文献

[1]河海大学海岸及海洋工程研究所.浦东机场外侧滩涂促淤圈围工程波浪数值模拟[R].南京:河海大学海岸及海洋工程研究所,2010.

[2]上海水利工程设计研究院.临港地区新建海堤风暴潮防御能力评估研究报告[R].上海:上海水利工程设计研究院,2010.

[3]Peter A.E.M.Janssen.Quasi-linear Theory of wind-wave generation applied to wave forecasting[J].Journal of Physical Oceanography,1991,21:1631-1642.

[4]Cavaleri L,P Malanotte-Rizzoli.Wind wave prediction in shallow water:Theory and applications[J].J Geophys,1981,86(C11):10961-10973.

[5]Tolman H L.A third-generation model for wind waves on slowly varying,unsteady,and inhomogeneous depth and currents[J].Journal of Physical Oceanography,1991,21(6):782- 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