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项目概况
当前上海资源的承载能力与城市发展对资源的需求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在此情况下,目前上海城市发展的思路是资源约束条件下的转型发展,严格控制人口规模和建设用地规模,实现建设用地负增长,做到生态空间只增不减,建设用地只减不增。这样的发展思路针对目前状态下的上海城市发展是切实可行和有效的,但从前瞻的、长远的角度看,上海有必要寻求新的土地资源,形成新的城市发展空间。
2013年在上海市科委支持下,由陈吉余院士领衔,华东师范大学国际航运物流研究院包起帆、郑伟安院长与国内众多专家一起,联合全国和上海相关研究机构、企业、部门,共同组成了研究团队,立项开展了“上海城市发展新空间和深水新港战略研究”,于2015年5月结题。课题组在原有9家单位组成的研究团队基础上,在研究经费不变的情况下,为了更好地从各个层面开展课题研究,主动邀请了南京水科院、上海发改院、上海规划院、上海环科院、上海建交院、上海水务院等专业科研单位共同参与,为课题的研究增添了力量。
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充分发挥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产学研用结合,利用课题组综合优势,对新横沙的发展战略和空间布局、上海深水新港的建设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论认为:新横沙的成陆开发和深水新港的建设将为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中长期发展战略提供发展空间,为上海、长三角地区、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培育了战略新支点。
课题研究引起了国家相关部委和上海市相关部门的极大关注,韩正书记、杨雄市长等领导对课题组递交的报告给予了五次批示,有关部委多次召开有关横沙开发的专题会议,新横沙已成为未来上海市发展空间和深水新港的重要选项。
在近3年对新横沙成陆开发和深水新港建设的战略研究过程中,国家和上海的经济发展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尽管课题组与时俱进,对课题研究内容做了调整和拓展,但仍有大量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开展深入研究。
课题组通过大量的调研和科学论证后认为,横沙成陆开发将为上海城市新增480 km2的土地资源,城市空间的拓展有利于提高上海城市的资源承载能力,能够有效缓解上海城市资源紧缺的矛盾。新横沙的开发利用有利于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战略的实施,有利于上海产业布局的置换和新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上海老城区改造和城市布局的调整,有利于提高上海城市土地的利用价值,有利于上海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优化。对于上述观点,社会各方的认识并未一致,特别是新横沙吹填成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有待深入研究。
研究认为,上海应该抓住“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自贸试验区三大战略交汇于新横沙的历时机遇,谋划通过上海港的发展带动整个上海的发展,开展新横沙成陆开发和深水新港建设可行性关键技术的研究。
通过新课题的建立,有条件把前几年开展的关于上海城市发展新空间和深水新港的研究从战略层面深化为可行性关键技术层面,以问题导向,以解决关键技术着手,进一步从港航专业、环境生态、工程技术与管理科学角度深化新横沙的成陆开发和深水新港建设可行性关键技术的研究。
本课题的价值和特色在于:通过产学研用结合,充分发挥课题组在多学科高层次的综合优势,在关键技术研究中采用数理统计、数值模拟、现场观测等技术和方法,集合相关的国内专家学者、政府管理人员和企业高管的意见,对新横沙成陆开发和深水新港建设可行性、功能定位、空间布局、生态影响、航道稳定与整治关键技术及起步工程进行研究。
针对已经结束的“上海城市发展新空间和深水新港战略研究”过程中各方面提出来的问题,领导决策中的疑虑问题,课题研究中尚未解决的新问题,课题组将整合各方在城市规划、城市管理、产业经济、现代物流、港口航运、河口海岸、环境生态等领域的团队优势,研究新横沙成陆开发和深水新港建设可行性关键技术。
本课题研究是《新横沙成陆开发和深水新港建设可行性关键技术研究》的子课题六(《波浪、潮流、泥沙及台风等极端环境条件对建港、航道的影响及关键技术研究》)中的专题三《波浪、潮流、泥沙及台风等极端环境条件对横沙深水新港航道影响及关键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