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航道回淤公式
2025年09月26日
5.2 航道回淤公式
《海港水文规范》中给出了淤泥质海岸航道的淤积计算公式,即刘家驹公式。公式适用范围“泥沙中值粒径小于0.05 mm的淤泥质海岸”,根据多年来长江口北槽地区泥沙粒径统计分析,河床质泥沙中值粒径一般在0.02~0.05,悬移质泥沙中值粒径一般在0.007~0.009。
刘家驹公式:
式中:P 1为航道底面的淤积强度(m);ω为细颗粒泥沙的絮凝沉降速度(m/s);S 1为相应于平均水深d 1的浅滩水域平均含沙量(kg/m3);t为淤积历时(s);γ0为淤积物的干密度(kg/m3);K 1、K 2分别为横流和顺流淤积系数,在缺少现场资料情况下,可分别取值0.35、0.13;d 1、d 2分别代表浅滩平均水深和航道开挖后的水深(m);θ为航道走向与水流流向之间的夹角(°)。
刘家驹公式中对航道回淤量起确定作用的主要是滩槽高差比及沿程含沙量分布。
对于絮凝沉速,规范中指出“在海水情况下,细颗粒泥沙絮凝团块的当量粒径在0.015~0.03 mm的范围内,其相应沉降速度在0.1~0.6 mm/s,一般可取ω为0.4~0.5 mm/s”,本次计算选取0.00045 m/s。
淤积物的干容重按照公式进行计算。
各疏浚单元的航道走向与水流流向之间的夹角由潮流数学模型提取。
沿程各个疏浚单元含沙量根据模型计算结果。
d 1为航道邻近浅滩水深,d 2为航道开挖后水深,按照设计-20.0 m考虑。上述所有水深数据计算时均同时考虑加上平均中潮位2.0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