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版序二

初版序二

机体在生存过程中会遇到各种不利(或有害)的刺激,这些刺激扰乱了生理或心理状态,机体因此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的介导产生一系列反应,通常谓之应激(stress)。引起应激的刺激,包括物理刺激、精神刺激、情绪刺激等,既可源于体外,也可源于体内。应激与医学的关系十分密切,它不仅有可能成为某些重大疾病的病因或诱因,在许多疾病的发展、转归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应激对机体影响的作用机制,以及应激负面作用的防治,已成为医学界的一个重要研究问题,引起广泛的高度关注。应激的研究又具有特殊的复杂性:某种刺激对某些个体来说是一种应激,对另一些个体则可能不是;甚至对同一个体来说,在某种场合是一种应激,在另一种场合则可能不是。这就使得对应激的研究具有特殊的、让人饶有兴味的一面。

第二军医大学蒋春雷、路长林教授近年来组织了这一领域的多位专家撰写了《应激医学》一书,我有幸先睹为快。由第二军医大学的专家们来论述这个主题是十分恰当的。中国生理学界的前辈、该校已故教授朱鹤年是我国应激医学与神经内分泌学研究的先驱者,之后陈宜张、徐仁宝教授,以及该校的不少专家,在这一研究领域长期辛勤耕耘,成绩卓著。由于有第一手的研究经验,并拥有相关的研究成果,对问题的分析自然就有可能融入自己的见解,对文献资料的消化、理解、阐释当更为精当。

本书涉及面广泛。既有相关基础理论的铺垫,更有对于应激损伤与机体各系统疾病的相关的详细论述。在“特殊应激”一篇中,对各种特殊条件下应激反应特点的阐述具有显著的特色。在最后一篇中又对应激的负面效应的防治加以讨论。因此,应该说应激的各个侧面都涉及了。在撰写的过程中,作者显然对素材做了恰当的剪辑,在内容上可谓是详略有致。这本著作对于医学生比较全面地把握这一主题无疑是一本理想的教材,而对于相关领域的研究者也不失为是案头常备的参考书。

笔者第一次接触到“应激”这一词语,是1960年在原上海医学院求学期间。在由已故教授朱益栋讲授的《病理生理学》中,我首次了解到奥地利裔科学家(居住在加拿大)汉斯·雨果·塞利(Hans Hugo Selye,1907—1982)引入的“应激”的概念,这一概念引起我强烈的兴趣。之后,我虽然并未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但“应激”却无处不在,与我须臾不离。这些年来,“应激”的内涵大大深化了,研究成果迭出,对应激的各个侧面的认识已非往昔可同日而语。可以期待,《应激医学》一书的问世,对在国内传播这一领域的知识、推进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将会是有力的推动。

杨雄里 院士

复旦大学教授

原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生理学会理事长、《生理学报》主编

2006年3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