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和干预的策略
应激事件是由应激源、中介因素、应激反应和结果等要素组成的一个序列。对不良应激的预防和干预也可以从这些要素和环节入手(图14-1),并尝试各种解决办法。

图14-1 不良应激的预防和干预环节
1.第一层次·消除、控制或回避应激源,从而阻止应激的发生或缓解应激进程,是最佳策略。
这一层次的预防和干预是消除或减少危险因素(应激性刺激),这听起来是最好的预防方法,从根本上去除了应激发生的可能性。但事实上,很多应激源无法或难以消除,如死亡、某些环境因素等。另外,应激本身还存在积极意义,应激是生物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和完善的保护性机制,适度应激有利于机体对复杂外部环境的适应(良性应激请参见第一章第一节“应激的概念”)。
2.第二层次·改变认知评价、寻求社会支持、提高应对技能等,从而提高对抗不良应激源的能力,停止、减少应激反应的发生,缓减应激反应症状。这一层次的预防和干预主要针对应激的中介变量,增强个体对应激的耐受力,以改变个体应激反应的发生。
3.第三层次·心理辅导和治疗、松弛训练、寻求社会支持,辅以药物治疗等,以缓解、控制不良应激反应,减轻应激反应症状。这一层次的预防和干预,部分与第二层次交叉重叠,主要是专业干预和治疗,以改变应激反应的症状。
4.第四层次·针对应激性疾病进行临床治疗,采取心身同治的原则。这一层次的预防和干预,实际上就是临床治疗。
在应激预防和干预的框架中,应激被认为是一种慢性的健康问题,常表现为对疾病的易感性、原有疾病的加重、不可逆的改变或失能。以心脏病为例,在易感阶段,个体处于吸烟或者不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在早期阶段,可能出现动脉硬化,但症状很少或者没有症状,机体出于疾病形成期;之后,出现胸痛等心脏病症状,最后心脏病发作。应激预防与预防疾病的公共健康概念一致,在病情(应激)的不同阶段均有干预机会,以减缓、阻止或者逆转病情的进一步发展。
给不良应激的预防和干预分层次非常重要,应该尽量采用第一级层次的预防和干预,辅以第二层次的预防和干预,当不良应激症状出现时,才使用第三层次的方法,第四层次是针对应激性疾病的干预和治疗。
事实上,不同层次具体方法之间有很多的交叉和重叠,很难进行明确的区分。如对应激的应对包括两种不同的方式,即对问题的关注和对情绪的关注。关注问题的应对着眼于控制和改变应激的来源,更多的属于第一层次方法,而关注情绪的应对则是调节应激相关的情绪,属于第二层次预防方法。第一层次中改变对应激的感知和生活方式,也是第二层次的重要方法。锻炼、放松、情感宣泄和营养调理等方法广泛应用于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也用于第四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