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应激源的意义
应激的发生有赖于个体评价,那么个体的作用和个体的差异就显得非常重要。这已被许多事实所确证,不同人对类似甚至同一情况的感知和评价截然不同。因此,形成一个“共识”,即专注于应激时的个体过程,这进而导致对应激源概念的严重保留。而应激源是指独立于个体之外的事件或环境特征,由此环境对个体的意义在很多心理过程上成为焦点。
虽然认同环境对个体意义的关键性,但还是要强调个体的意义并不完全是特质性的意义。毕竟共同的含义是某种文化的元素,而且已经很明确文化也影响评价过程,情绪也参与其中。如在某些文化环境下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一些不公正行为,其应激性很小。崇尚“集体主义”的亚洲文化和崇尚“个人主义”的美国文化,影响着个体评价并具有其各自的社会性。意义不只是对于个体也是对于社会,某些社会性的环境评价因此可以被预测,这建立在人们把增加应激反应可能性的事件或者环境定义为应激源的基础上。有些应激源具有普遍性(如威胁生命),有些在某种文化中尤其重要(如在亚洲文化中的“丢面子”),有些只在某些地区(如某支足球队失败)或者专业性的集体(如对心理学家或流行病学家来说没有达到公认的统计意义水平)。在所有这些团体中,当然会有个体差异,但是对于不同的团体,一个给定的环境被评价为应激源并有一定的影响的可能性会有所不同。这就导致把应激源定为危险因子的概念。一个病毒不会因为不伤害暴露或者感染者而变成无害,应激源理论同样也不会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出现应激反应而变成一个无用的概念。就像某些人对感染更有抵抗力一样,有些人对某种应激源更有抵抗力。病毒的影响来自它的生物学意义,应激源的影响来自它的社会学意义。因此,应激源的意义不只是个体的,也是社会的。
外在地判断评价一个给定生活事件的影响,有赖于社会信息。应激源的社会意义可以被熟悉文化问题但不了解个体情感反应的人可靠地评价,并且这个评价信息具有预测价值。
如果应激源的社会意义在应激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是真实的,那么根据这条线索来分类应激源是有可能的,如可以根据4个方面分类应激源,即角色、社会关系、目标和自我。
1.角色方面·很多应激体验与实施社会角色相联系。如工作与养家糊口相联系,那么失去工作的威胁就具有应激性。家庭干扰工作和尤其是工作干扰家庭的内在角色矛盾对工作的人来说是经常遇到的,很多人也认为上班母亲的角色负荷过重具有应激性。然而,不少经验表明了角色的多重正性作用。一方面,来自一个角色的应激源(如配偶),因可以具有另一角色(如员工),其反应性反而会降低。另一方面,一个角色在另一个角色中可以限制对需求的反应性。如果另一角色包括照顾那些不能照顾自己的依赖者(如孩子),那么员工角色的需求就会增加对父母角色相关应激的易感性。
角色方面在工作主体中已经很突出,其中最有影响力是Michigan模型。它区分了:①角色矛盾,包括不同伙伴在一个角色环境中的矛盾期待、同一人不相容的期待、各种不同角色间矛盾以及角色和伦理标准的矛盾;②角色模糊,即对任务实施的期待和标准不清楚;③角色的超负荷,即在给定时间内有过多的事情要做。Michigan模型在工作应激研究中相当突出,而且角色应激的重要性有很多证据支持。
承担的一个角色作为个人身份的一部分,以及应激因素可以影响到对个人自我意识很重要的角色,因此,无视角色应激的特异类型可能会有很大影响。
2.社会关系方面·社会关系包括人间的相互关系,如家庭、朋友、邻居、同事或上司。人间关系的应激,矛盾、压力、侮辱和耻辱等,已有大量的报道。同时,良好的关系非常有益,而社会支持也是最重要的有用资源之一。
3.目标方面·在某种程度上,所有的应激源都可以被解析为对生存、认知、身份和自尊等目标的干扰。这些目标很普通,可人们总是为了特定的目标而工作。当然,工作活动是倾向于目标导向的行为,干扰达到特定目标的约束已经很明确地被认定为工作中的应激因素。个人计划、个人努力等与目标的关联处于中间水平。这些概念在应激研究中并不起主要作用,然而不少研究表示,对目标和成功的追求与健康密切相关。
4.自我方面·很多应激体验与对自我的威胁密切相关。良好的自我形象以及他人的正面评价,是我们最基本的需要。不受重视由此具有很大的应激性,不得不接受对自我的负面反馈是十分痛苦的体验。因此,人们为了保持自身的形象而感到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