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的标准

四、心理健康的标准

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有不少,许多专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1.国际心理卫生大会

(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

(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和谐,并能彼此谦让。

(3)有幸福感。

(4)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

2.WHO

(1)具备健康心理的人,人格是完整的、自我感觉是良好的、情绪是稳定的,积极的情绪多于消极的情绪,并有较好的自我控制能力,能保持心理上的平衡。

(2)有比较充分的安全感,一个人在自己所处环境中,能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能受到别人欢迎和信任。

(3)健康的人对未来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切合实际,不断地进取,有理想和事业上的追求。

3.目前影响比较大的有马斯洛等提出的十条标准

(1)有充分的适应力和自我安全感。

(2)能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做恰当的估计。

(3)生活理想能切合实际。

(4)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能适度地发泄情绪与控制情绪。

(9)在不违背集体意志的前提下,能做有限度的个性发挥。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情况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4.我国的一些学者提出的看法

(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2)接受他人,善与人处。

(3)正视现实,接受现实。

(4)热爱生活,乐于工作。

(5)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6)人格完整和谐。

(7)智力正常,智商在80分以上。

(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5.对不同群体的心理健康标准也不尽相同

(1)成熟的个性。

(2)知己知彼,自律严谨。

(3)适度紧张。

(4)正视现实,切合实际。

(5)坚强的意志和献身精神。

(6)沉着冷静,有自信心。

(7)具备战无不胜的信心及良好的应变能力。

(8)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6.所有心理健康的标准都包含以下内容

(1)智力正常: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智力正常是指智力正态分布曲线正常范围内以及能对日常生活做出正常反应的智力超常者。

(2)情绪良好:情绪在人的心理健康中起着核心的作用。心理健康者能经常保持愉快、开朗、自信的心情,善于从生活中寻求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一旦有了负性情绪,能够并善于调整过来,具有情绪的稳定性。

(3)人际和谐: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人际和谐主要表现在:乐于与人交结,既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又有知己的朋友;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能客观评价别人,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宽以待人,乐于助人等。

(4)适应环境:能够适应变化的社会环境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基础。能适应环境主要指:有积极的处世态度,与社会广泛接触,对社会现状有较清晰正确的认识,其心理行为能顺应社会改革变化的进步趋势,勇于改造现实环境,以达到自我实现与社会奉献的协调统一。

(5)人格完整: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保持人格的完整,培养健全的人格。一个人人格形成的标志是自我意识的形成和社会化。人格健康完整应表现在:人格的各个结构要素不存在明显的缺陷与偏差;具有清醒的自我意识,不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有相对完整的心理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