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应激的个体差异

五、工作应激的个体差异

认知评价是应激源与应激反应之间的关键中间因素之一,甚至起决定性的作用。同理,工作应激是通过个体对工作特征的因素的评价来影响健康的,应激反应主要源于个体对这些因素的评价。另外,个体应对应激性工作因素的方式也不同。由此,员工个体因素在工作应激中起重要作用。

“一个人的美味可能是另一个人的毒药。”应激的确是一个个体现象,但个体间有很大的差别,包括个性特征、经历、志向、知识、技能、能力等。

面对应激源、危险因子或某些工作特征,并不是每一个人都会体验到应激。有人喜欢爬山或驯服野生动物,但这只是少数人,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些活动是引起强烈应激的。心理社会工作环境也是同样的道理。例如,大多数员工都喜欢展现他们的技能,与他人交流和合作,但并非所有的员工都喜欢技能多样化,有些人喜欢在隔离的环境里工作。因此,在考虑应激源的概念时,是指一些对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时间里,能够引起应激反应的工作特征被定义为危险因子。

即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也有不同。如同样一项任务,新手可能较为困难,而两年后可能就很简单,因为他熟练了。又如,同一人完成同一项任务在疲劳时就可能更为困难。

心理社会工作环境因素的这种概念(危险因子、应激源、心理社会危险)非常适用于广泛的职业健康观点。这与其他更传统的工作场所危险因素的概念是一致的,包括噪声、射线、负重、接触化学物质、全身振动等。受雇的员工往往组成总人口中相对健康的部分,除非剂量特别大,并非所有的员工都会失聪(噪声)、患肌肉骨骼疾病(负重)或溃疡。然而,在一定暴露水平下,这些因素对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情况下会导致疾病或与疾病有关系。

在工作应激研究中,常把个体因素过多地看成是独立的或应激反应的决定性的因素或干预因素。通常人们感觉个性因素是作为结果变量,如因变量。正如两个前面提到的理论(工作要求-控制模型、行为-理论模型)所强调的,个性至少部分体现在人们所做的事情上,而对许多人来说,一天里主要做的就是在工作场所所完成的任务,员工几乎一半的非睡眠时间都花在工作上。因此,他们在这期间的活动对健康和个性产生最重要的影响。大部分有关个性特征,如自信、耐力、自尊、乐观,通常被定义为独立的或干预性因素。如开朗的人往往更乐观、信任他人,易于接受挫折和失败,认为这是正常现象,而不是个人的能力问题,易于把生活看成是可以控制的,并认为自己能够做到,易于把应激性事件看成是挑战,情绪稳定而不是神经过敏。

另外,工作特征、个性特征、工作行为与健康之间的关系链条是复杂而动态,不是简单的A导致B或B导致A。在现实生活中,在工作-人-应激-健康的病因学链条中,有许多联结和环路,许多因素相互影响,也可以受其他因素双向或反向影响。这些关系是动态的,时刻处于变化中,这一过程中的变量可作为独立的和因变量,也可作为干预变量。如社会支持这一职业特征,常被视为自变量(如同事或上司的低支持常会引起应激反应)或者是调节变量(如高支持可以缓解过度工作要求引起的负面作用)。两条途径都似乎很有道理,其实该因素本身可能也在变化(如变为因变量),如一个员工的任务要求既高又变化,起初获得很多支持,但由于高要求而出了差错,在重要的工作中失败了,就开始抱怨他的老板和健康。作为结果,该员工被分配不感兴趣的任务(改变了工作要求),同事们不再请他一块吃饭或与他交流,甚至对他封锁有关信息(社会支持改变了)。

当然,工作应激的研究也要防止过度放大个体因素的趋势,对个体的偏见可能会把应激降为仅是心理内部的现象,而无视客观的应激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