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激概念的形成和发展

一、应激概念的形成和发展

“Stress”作为一个术语最早出现于物理学中,是指作用于某物之上的足够使其弯曲(bend)或折断(break)的拉力(tension)或力量(force)。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stress”有多种含义,也有多种中文译法。20世纪30年代,加拿大内分泌生理学家汉斯·雨果·塞利(Hans Hugo Selye,1907—1982)首次将“stress”引入医学领域,提出了应激概念。

19世纪中叶,法国生理学家克劳德·伯纳德(Claude Bernard,1813—1878)首先研究了生命如何依赖于精细的生理调节,认为在周围环境变异的情况下,保持内环境恒定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指出必须观察体内所有过程之间的交互作用,这为探索机体生理的整体性奠定了基础。

20世纪2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生理学家沃尔特·坎农(Walter B.Cannon,1871—1945)首先发现,动物在面临威胁性的紧张环境,或受到强烈的躯体刺激(如剧烈疼痛)时,肾上腺有一种体液因子释放入血,同时血压升高。Cannon称此种因子为“交感素(sympathin)”,因为此时必须有交感神经兴奋。后来证实这种因子即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的混合物。由于这种反应经常在动物格斗的时候出现,因此Cannon称其为“战斗与逃跑反应(fight and flight response)”,人们又称此为“应急反应(emergency reaction)”,这形成了应激概念的雏形。该雏形包含内环境稳定、交感神经系统对内分泌的控制、内分泌对代谢的影响、情绪紊乱对各种生理过程的影响。

Cannon在研究内分泌学和生理学的过程中,有几项对心理学具有重要意义的发现。他是第一个使用“内环境稳定”(homeostasis)这个词描述“维持多数器官稳态的生理协调过程”的。他强调交感神经系统是体内平衡系统的基础,这一系统可以恢复由应激破坏的内环境稳定状态,并提高器官的生存能力。但大多数人认为Cannon从未将“stress”这个词赋予医学含义,尽管有人说,Cannon(1914)提出“应急”(emergency)理论时,就曾使用过“重大情绪应激”(great emotional stress)及“瞬时应激”(stress of moment)的概念,但目前学术界仍然认为Selye是“应激理论之父”。

Selye,匈牙利籍(当时的奥匈帝国、现在的斯洛伐克共和国),1929年于布拉格大学获哲学博士与医学博士学位。1932年去加拿大,在麦吉尔大学著名内分泌学家Collip教授的指导下,进行胎盘生理及神经内分泌关系的研究。Selye继承和发展了Cannon的开创性研究,提出心理因素在调节交感-肾上腺髓质轴中起重要作用,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受精神情绪影响,产生了精神神经内分泌学和精神神经免疫学。

20世纪30年代,Selye首次阐述他的应激理论。1936年,Selye在英国Nature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有关应激学说的文章,“由广泛的致病因子引起的一种综合征”(Selye H.Nature,1936)。Selye以letter的形式描述了由不同种类的应激源引发的病理三联征(肾上腺肥大、胃溃疡形成和胸腺淋巴管萎缩),基于这种三联征,他发展了广为流传的应激理论并产生了强烈的研究兴趣。Selye将机体的这种状态称为“应激”,定义为机体在任何需要下的非特异性反应(从总体反应中除去特异的组成部分),强调接触任何应激源,均会导致同样的三联征——应激综合征。机体在此状态下的种种表现叫作适应综合征(adaption syndrome)或应激综合征,由此而引起的疾病叫适应性疾病(disease of adaptation)。根据Selye的理论,这些作用于机体的刺激包括:细菌感染、毒素、X线暴露和各种诸如外科手术、肌肉紧张等物理刺激。

Selye在20世纪享有盛誉,因为他将应激的概念引入医学领域并使之被广泛接受。1947年,他所著的《内分泌学教科书》将此问题列为专章,1950年著《应激学说》,并从1951年开始每年出版《应激年刊》,全面搜集整理一年以来世界各国发表的与应激学说有关的科学文献,系统地介绍一年来的研究成果,并根据这些成果对应激概念重新做一次总结与修订。1956年出版了The Stress of Life,书中写道:“我推测在因果间缺乏明确区别的原因是:当我把‘应激’含义引入医学时,我的英语词汇还不足以让我区分物理学意义的‘压力(stress)’和‘应力(strain)’这两个词。几年前,英国医学杂志具有讽刺意味的评论才使我注意到这一事实。评论说与Selye的stress相符的是引起应激的原因。事实上,我早应称紧张反应现象和导致这种现象的反应为‘strain’,这可以和物理学上的此类词汇意义相一致。但那时我所定义的stress在生物学上已被多种语言接受,我不能再重新对它进行定义。因此,我被迫选了新词‘stressor’作为致病因素,而保留‘stress’作为其引起的结果。”

Selye将stress引入生理学,表示在外界环境的各种压力(即有害刺激)下,机体所处的一种状态所出现的反应。Selye学说的特点是寻求不同疾病的共性,探索内在生理因素对外源致病因素的反应,以内分泌系统,尤其是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为重点调节机构。在学术观点上,Selye学派扩展了体液调节功能的领域,对生物学界和医学界起着广开思路的作用。Selye的开拓性创见,对内分泌生理与病理生理学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因为他不仅指出交感-肾上腺髓质在应激中的意义,更强调了腺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在应激中的重要地位,也指出其他一些激素参与了这种反应。Selye的工作不仅促进了垂体、肾上腺的研究,也推动了整个内分泌理论的发展。应激学说促进了临床内分泌学的发展,也为临床上广泛应用适应性激素作为治疗手段奠定了理论根据。

20世纪70年代,Mason和Frankenhaeuser等观察到,应激反应不仅取决于应激源的质量,而且与机体对应激源的认知和评价密切相关。因此,有关应激的概念进一步扩展,认为应激反应还是有特异性的,对应激的发生提出了躯体和心理双重因素诱导,外源性应激源影响与机体内在素质双重决定应激强度的理念。也就是说,应激不仅决定于环境的刺激,还取决于个体的心理特征;应激不仅引起神经内分泌变化,还引起行为变化,这种变化是防御性的,但也可以导致病理性行为异常。因此,对应激的研究,应从环境变化的感知、由此引起的情绪变化、神经内分泌反应及行为变化等方面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