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受体

三、受体

为了解去甲肾上腺素受体的化学本质,多年来应用各种方法进行提取和纯化,通过重组DNA技术,阐明了各种去甲肾上腺素受体的化学结构,它们属具有7个跨膜螺旋的受体。

(一)去甲肾上腺素受体亚型

去甲肾上腺素受体最早分为α和β两类。由于受体对特异激动剂或拮抗剂选择性的不同,α受体又分为α1与α2,β受体也分为β1与β2。近年来,受体亚型不断发展,特别是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受体研究中的应用,新的去甲肾上腺素受体亚型不断出现。迄今为止,三种β受体已被克隆,即β1、β2和β3受体,α2又分成α2A、α2B和α2C三种受体亚型,均已被克隆。1989—1991年又报道了一种不同于上述的α2亚型,建议称为α2D亚型,但至今未能得到公认。α1受体的亚型近年来颇多争论。有三种α1受体的亚型已被克隆,即α1B、α1C和α1D,但与药理学分类相对应的α1A亚型尚未克隆,引起了不少争议。最近经多个实验室做了更为深入的研究,以及国际药理学会上充分的讨论,证明α1C克隆受体的药理特性以及在体内的分布均与药理学分类中的α1A受体一致,因而在1995年经国际药理学会公布,将α1受体分为的α1A、α1B和α1D三种亚型。众多去甲肾上腺素受体亚型的分出,至今尚缺乏功能方面的证据来支持,这可能与这些受体尚缺乏高选择性的激动剂或拮抗剂有关。总之,去甲肾上腺素受体亚型的分类,目前不是很成熟,有待于进一步的检验。

(二)去甲肾上腺素受体的作用原理

激活肾上腺素受体,通常需通过G蛋白的介导,与第二信使偶联,然后产生一系列的信号转导和生理效应。与去甲肾上腺素受体有关的第二信使系统主要为腺苷酸环化酶(adenyl cyclase,AC)系统和磷脂酰肌醇(phosphotidyl inositol,PI)系统。

1.腺苷酸环化酶系统(AC系统)·递质敏感的AC系统由三部分组成,即受体、G蛋白和AC,它们都位于细胞膜上。与AC系统有关的G蛋白主要为Gs和Gi/o。Gs激活AC,导致cAMP产生增加,Gi/o则抑制AC,导致cAMP产生减少。激活β受体(包括β1、β2、β3),通过Gs介导,使AC活力增加,cAMP产生增加,使细胞内的一些酶及蛋白磷酸化。磷酸化能显著改变酶的活性,从而产生生理效应。反之,激活α2受体,通过Gi/o的介导,抑制AC活力,使cAMP产生减少,从而产生生理效应。

2.磷脂酰肌醇系统(PI系统)·激活α1受体,通过G蛋白(Gq/11)的介导,导致磷脂酰肌醇的水解,产生重要的化学信使物质,如三磷酸肌醇(IP3)、二酯酰甘油(DAG)等。IP3可使细胞内非线粒体钙库释放钙,钙又直接或间接地调控细胞功能。DAG可激活蛋白激酶,从而调控细胞的功能,产生受体的生理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