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

三、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

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目前主要包括心理动力学、心理生理学和行为学习三大理论。

(一)心理动力理论

心理动力理论重视潜意识心理冲突在心身疾病发生中的作用,认为个体特异的潜意识特征决定了心理冲突引起特定的心身疾病。心身疾病的发病有三个要素:①未解决的心理冲突;②身体器官的脆弱易感倾向;③自主神经系统的过度活动性。心理冲突多出现于童年时代,常常被潜抑到潜意识之中,在个体成长的生活过程中,受到许多生活变故或社会因素的刺激,这些冲突会重新出现。如果这些复现的心理冲突找不到恰当的途径疏泄,就会由过度活动的自主神经系统引起相应的功能障碍,造成所支配的脆弱器官的损伤。

目前认为,潜意识心理冲突是通过自主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改变造成某些脆弱器官的病变而致病的。例如,心理冲突在迷走神经功能亢进的基础上可造成哮喘、溃疡病等,在交感神经亢进基础上可造成原发性高血压、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因而只要查明致病的潜意识心理冲突,即可弄清发病机制。心理动力理论发病机制的缺陷是夸大了潜意识的作用。

(二)心理生理学理论

心理生理学的研究侧重于说明发病机制,重点说明哪些心理社会因素,通过何种生物学机制作用于何种状态的个体,导致何种疾病的发生。Cannon描述用“应急反应”(emergency reaction)描述“战斗或逃跑”(fight or flight)状态时所出现的一系列内脏生理变化。Selye的“应激”学说更带动了内分泌学家及心理学家的参与。不过,Selye的理论过分强调“非特异”生物学过程的作用,低估了心理因素的作用。心理不适在生理应激反应中具有重要意义,内分泌系统对心理影响极为敏感,一切有效的应激源都伴有心理成分(认知评价),心理社会刺激也能引起生理的应激反应。

近几十年来有关该领域的研究取得很大进展。心理神经中介途径、心理神经内分泌途径和心理神经免疫学途径是心理社会因素造成心身疾病的心理生理中介机制。

近十几年出现的心理神经免疫学(psychoneuroimmunology)将心理社会因素、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用一个词联结在一起,从行为到分子的各个水平上研究脑、行为和免疫的相互作用及其内在机制,说明心理社会因素“如何”转变为躯体疾病。心理社会因素通过免疫系统与躯体健康和疾病的联系,可能涉及3条途径: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应激造成暂时性皮质醇水平升高,后者损伤细胞免疫作用,但持久应激与短期应激对免疫系统的影响效果不同,有时可使细胞免疫功能增强;②通过自主神经系统的递质,交感神经系统通过释放儿茶酚胺类物质,与淋巴细胞膜上的β受体结合,影响淋巴细胞功能;③中枢神经与免疫系统有直接联系(Rogers),免疫抑制可形成条件反射,改变免疫功能。免疫后的大鼠下丘脑内侧核电活动增加,由此推测抗原刺激与下丘脑功能之间存在着传入联系,实验性破坏下丘脑可以阻止变态反应。

(三)行为学习理论

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的著名实验是狗的唾液分泌反射,说明条件反射是一种独立的生理反应。心理神经免疫学奠基人之一Ader通过厌恶性味觉实验,证明免疫系统可以形成条件反射,并用花环实验验证这一假设。他们用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致呕吐剂环磷酰胺为非条件刺激物,用大剂量糖精为条件刺激物制作条件反射动物模型,消退期只给糖水,不给予环磷酰胺强化,动物死亡率反而上升,说明经过学习,糖水具有了环磷酰胺的免疫抑制作用,中枢神经系统能够影响免疫系统功能。

行为学习理论认为某些社会环境刺激引发个体习得性心理和生理反应,表现为情绪紧张、呼吸加快、血压升高等,由于个体素质上的问题,或特殊环境因素的强化,或通过泛化作用,使得这些习得性心理和生理反应可被固定下来而演变成为症状和疾病。例如,先把动物置于一封闭箱内给予反复电刺激,然后进行逃避学习训练,发现动物不会逃避电击,即使示意逃避过程,动物训练成绩依然不好,说明它仍固守无效的应对方法而不做新的尝试,是一种类似临床抑郁症的情绪状态,会导致实验动物的死亡,这就是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

心身障碍有一部分属于条件反射性学习,如哮喘儿童因哮喘发作会获得父母的额外照顾而被强化,也有是通过观察或认知而习得的,如儿童的有些习惯可能是对大人习惯的模仿。医学生中常见的一种现象是学习何种病,就出现该病的症状,这属于认知后的自我暗示,是本能性强化。Miller等关于“植物性反应的操作条件反射性控制”实验说明人类的某些具有方向性改变的疾病可以通过学习的方式而获得。例如,血压升高或降低、腺体分泌能力的增强或减弱、肌肉的舒缩等。基于此原理提出的生物反馈疗法和其他行为治疗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心身疾病的治疗中。

不论是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还是Skinner的操作条件反射,都是将强化作为学习过程的一个要素来说明的。但人类心身障碍症状的形成,还包括社会学习理论中的观察学习(observational learning)及模仿(modeling)。

(四)综合的心身疾病发病机制

目前,心身疾病研究不再拘泥于某一学派,而是综合心理动力学、心理生理学和行为学习理论,互相补充。Mirsky的研究是将人格特异性理论与心理生理学说结合在一起。Ader则是采用条件反射方法建立动物模型,研究心理、神经与免疫机制之间的关系。心身疾病的发病学机制是目前医学心理学领域亟待深入研究的中心课题之一,发病机制涉及心理社会和生理等许多方面,尽管已经取得进展,但很多细节问题尚待进一步澄清和证实。关于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的轮廓主要涉及以下过程。

1.心理社会刺激物传入大脑·心理社会刺激物在大脑皮质被接受,并得到加工处理和储存,使现实刺激加工转换成抽象观念。该过程的关键问题是诸如认知评价、人格特征、观念、社会支持、应对资源等中介因素的作用。认知评价的作用特别受到关注,因为心理社会刺激物不经认知评价而引起应激反应的情况很罕见。

2.大脑皮质联合区的信息加工·联合区将传入信息通过与边缘系统的联络,转化为带有情绪色彩的内脏活动,通过与运动前区的联络,构成随意行动传出。

3.传出信息触发应激系统引起生理反应·包括促皮质素释放激素(CRH)的释放、蓝斑-去甲肾上腺素(LC-NE)/自主神经系统变化,进而影响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及自主神经支配的组织,表现为神经-内分泌-免疫的整体变化。

4.心身疾病的发生·薄弱环节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决定,机体适应应激需求的能量储存有限,过度使用就会导致耗竭,强烈、持久的心理社会刺激物的作用就会产生心身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