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心理防卫机制

三、心理防卫机制

心理防卫机制(defense mechanism),又称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个体处于挫折与冲突的紧张情境时,在其内部心理活动中发动的自觉或不自觉地解脱烦恼、摆脱困境、避免痛苦、减轻内心不安,以稳定情绪和恢复心理平衡的一种适应性倾向。一个人遭受挫折后,所表现的情绪反应、行为反应和心理防卫机制,往往以综合或交错的形式出现,都具有缓解个人心理应激水平与内心痛苦的作用。

心理防卫机制一般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可以暂时解除当事者的痛苦和不安,另一方面只是“自我欺骗”来回避矛盾,摆脱困境,而现实中存在的矛盾冲突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有时反而使问题复杂化,这也是心理防卫机制的消极一面。常见的心理防卫机制表现形式如下。

1.否认(denial)·否认是一种比较原始而简单的心理防卫机制。它是指一个人拒不承认现实中已经发生的事实,特别是指对已经发生的悲伤的、不愉快的或者令人难堪的经历加以否认,借以缓解突然来临的打击,减轻或逃避心理上的痛苦。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突然面对亲人亡故等重大生活事件,一开始常常会对这些消息予以否认,拒绝接受残酷的现实,以保持暂时的心理平衡。

2.退行(regression)·也称退化。一个人遇到困难、遭到严重挫折时,一时无法应付,其心理活动退回到较早时期的水平,放弃习惯化的成熟应对策略而使用较早期幼稚的不成熟方式应付困难或挫折情境,回避令人烦恼的现实,摆脱痛苦,或满足自己的欲望,这就是退行现象。如装病、哭泣都是退行作用的表现。成人会在疼痛难忍时失声喊叫“妈呀”,这是运用孩子对付疼痛的方式,是一种退化现象。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退化机制是为了获得他人的同情和照顾,避免面对现实问题和承受压力。

3.转移(displacement)·由于某种原因,个体对某一对象的情绪、欲望和态度不能为社会现实和自己的理智接纳时,便通过潜意识转移到另一个替代者身上,将对某一对象无法发泄的情感转向其他能够接受或比较可靠的对象身上,以便“安全地”疏泄内心的紧张。平常所说的“迁怒于人”就是一例。

4.合理化(rationalization)·又称文饰作用,是一种最常见的自卫机制。当个人遭受挫折或无法达到所追求的目标,其行为表现不符合社会规范时,常常会杜撰出各种能为自我和社会认可的理由,为自己辩护和解释,原谅自己,为自己开脱责任,以避免不快和失望,这就是合理化机制。合理化有很多形式,如“阿Q精神”“知足常乐”“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等。最典型的两种是“酸葡萄心理”和“甜柠檬心理”。前者是指将自己得不到的东西,说成是自己不喜欢不好的东西;后者则指在得不到葡萄只有柠檬的时候,认为柠檬也是甜的。日常生活中,合理化机制在普通人均有所表现,但严重者往往反映的是神经症样症状。

5.升华(sublimation)·一般认为,这是心理防卫机制中具有积极意义的一种形式,是心理防御机制中的解决形式。人原有的行为或欲望,如果直接表现出来,可能会受到处罚,产生不良后果或不为自己的理智所接受,从而不能直接表现出来。但如果这些行动和欲望导向比较符合社会规范的方向,具有建设性,有利于社会和本人时,这便是升华作用。历史上有许多名人所取得的成就可以看成是升华机制的最终结果。例如,司马迁的挫折与《史记》的成就,歌德年轻时的失恋与他所写的《少年维特之烦恼》等佳作。

6.补偿(compensation)·因各种原因使个人理想受挫或失败,转而选择其他能成功的活动加以代替,借以弥补已丧失的自尊和自信,以减轻不安状态,称补偿作用。如“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即是此意。

7.反向(reaction)·人的某些行为及欲望是自己和社会所不能容忍和许可的,所以常常被压抑而潜伏在潜意识之中。但这些潜意识的内容仍随时在伺机而动。人们害怕它会突然冒出来,不得不严加防范,于是在外表有时表现出截然相反的态度和行为,以此掩盖内心的真实情况。简单地说,就是规范的制约,将潜意识中某种不能直接表达的欲望和冲动以相反的方式表现出来,这就是反向机制。这是一种“矫枉过正”的防御形式。“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故事就是一种典型的反向机制。

8.幻想(fantasy)·幻想就是脱离现实的空想。当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了难以实现的愿望和困境时,因无力处理这些问题,便以想象的形式,使自己脱离现实,在空想中处理心理上的纷扰,让现实中不能满足的愿望在幻想中得以满足。人们以幻想进入异想天开的境界,以满足自己的欲望,就是幻想机制。灰姑娘的故事、“自我陶醉”、做“白日梦”等都是对幻想机制的生动写照。

9.幽默(humor)·处于尴尬的境地时,有的人常会自发地以发笑、自嘲、说俏皮话等幽默方式进行自我解嘲,既无伤大雅又可解除难堪的局面,使自己摆脱困境。幽默作用是指个体在遭遇挫折处境困难或尴尬时,常使用巧妙的双关、诙谐、讽喻等幽默手法来化解困境、维持心理平衡的方式。幽默是一种积极的、成熟的心理防卫机制。人格较成熟的个体,常懂得在恰当的场合使用幽默,把一些原本难堪的情景变得轻松活泼,从而巧渡难关。

10.潜抑(repression)·弗洛伊德认为潜抑是最基本的心理防卫机制,是把不能被意识所接受的那些具有威胁性的冲动、欲望、情感体验等抑制到潜意识领域,以保持心境的安宁,这是心理防御机制中最根本的方式。通常,潜抑作用把一些人们所不堪忍受或能引起内心矛盾、冲动的念头、情绪或行动,在被意识之前,便抑制、存放到潜意识中去,不愿意让其时时干扰我们的心境。但这些潜意识中的念头、情绪或行为虽然不被意识到,却可能不知不觉地影响我们的日常行为。日常生活中,多数人在多数时间里将痛苦的事情“遗忘”,这种“遗忘”和自然遗忘不同,它并未真正消失,而是转入了潜意识境界。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潜抑对人是有害的。

11.投射作用(projection)·投射作用又称推诿,是指个体将自己所不喜欢和不能接受的但又确实具有的某些性格、态度、观念或欲望,转移到他人身上,认为他人也是如此,以此掩盖自己那些不受欢迎的特征的心理防御机制。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就是投射作用的表现。

12.摄入作用(introjection)·摄入作用与投射作用相反,是广泛地、不加选择地吸收外界的事物,而将它们变为自己内在的东西的心理防御机制。如球迷把某专业球队或俱乐部的事情看成是自己的事情,与球队共荣辱,不计一切为其服务的表现就是摄入作用。

总之,心理防卫机制多种多样,上述只是较常见的几种形式。了解人类自身的这些特点,有助于在医疗实践中观察、帮助和指导患者,缓解各种挫折和其他生活事件带给患者的痛苦和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