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猝 死

第一节 心 猝 死

心猝死是最严重的应激性疾病,其前奏往往是心律不齐,导致心搏骤停。

从古至今,医学的记录以及民间的传说都知道突然死亡常常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而且没有哪些传说能比那些关于描述情绪激动(emotional shock)引起猝死的民间传说流传得那样广泛、持久。当回顾有记录的历史时,常可阅读到人们在惊恐、愤怒、悲伤、侮辱的痛苦中,或者在兴高采烈中突然死亡。JAMA(1969)曾描写20世纪的一次奥林匹克运动会后,一位有名的父亲高兴地拥抱凯旋的儿子时,突然倒地逝去。18世纪,杰出的英国外科学家John Hunter,自己明确而又精确地预言了他自己死亡的方式,他说:“我的生命将任凭把我激怒的任何对手所摆布”,其后他在一场关于医学教育的激烈争论中,因心猝死而与世长辞。这说明神经精神因素与致死性心律失常、心猝死有着不可忽视的关系。

“心碎了”是对悲伤者的一种最古老的隐喻,其实是由悲痛(如丧亲之痛)、震惊甚至过度兴奋所引发的胸痛、憋气和呼吸短促等一些类似于心脏病的症状。临床上的心碎综合征,是左心室短暂的暂时性的局部收缩功能障碍而引起的心肌病,常表现为左心室的一块心肌突然变薄,被血液冲击的像气球一样鼓起来,像章鱼的头部,又像日本渔民捕捉章鱼的鱼篓,所以又称为心肌气球样变、心尖球形综合征或Tako-Tsubo(章鱼瓶)心肌病。症状类似急性心肌梗死,但检查没有冠状动脉阻塞的情形,收缩功能较差,但是舒张功能尚好。起因于各类精神刺激,通常与焦虑等情绪有关,主要是儿茶酚胺分泌过量,引起冠状动脉痉挛和微血管功能障碍,导致左心室功能不全,所以被称为应激性心肌病。

应激引起的猝死不仅限于人类,在动物中,也有类似的问题。如当动物不能逃走、受到捆绑、被置于可预料到有过多、过强刺激的地方,以及配偶死亡之后,动物往往发生迅速死亡。曾有报道,当一只美洲骆驼被射杀之后,其配偶在几分钟内死亡。

强烈应激引起心猝死的机制,Lown提出4个互相关联的假说:①心猝死的直接原因是心室颤动;②在心猝死之前,心脏早就存在着电不稳定性(electrical instability);③反映电不稳定性的指标是某种类型的室性期前收缩;④应激可引起电不稳定性的发生,增加对心室颤动的易感性。交感神经的强烈刺激,可使实验动物的期前收缩的刺激阈,以及引起心室颤动的电刺激阈降低,因此交感神经在心猝死中也起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