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泛性焦虑障碍
(一)概述
广泛性焦虑障碍(general anxiety disorder,GAD)是一种以显著而持续的紧张不安,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过度警觉等为特征的一类慢性焦虑障碍。患者的焦虑、紧张通常不受环境限制或因特定的环境因素而持续加重,并且尽管患者能够认识到自身的担忧是过度的,但仍旧难以控制,因而常伴有明显痛苦和社会功能受损。
GAD是焦虑障碍中最常见的类型,国外研究报道,GAD患者的病程通常较长,其终生患病率为4.1%~6.6%,在女性和老年人群中患病率更高。其中,女性患病率约是男性的2倍。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1.遗传因素·双生子研究及相关研究的Meta分析结果提示,GAD的遗传度在30%~40%,有较为明显的家族聚积性。关于基因多态性的分析研究表明,GAD的发生可能与编码D2受体、多巴胺转运体受体、5-HT转运体受体等的基因有关。
2.神经生物学因素
(1)神经影像学:神经影像研究发现,青少年GAD患者的应激相关脑区可检出结构与功能异常,如杏仁核、前额叶背内侧等脑区体积增大,杏仁核、前扣带回和前额叶背内侧活动增强等,并且这些改变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2)神经生化
1)γ-氨基丁酸(GABA)系统:基于苯二氮䓬类药物(BZDs)对于缓解焦虑有较好的疗效,提示GABA系统可能是GAD的发病基础之一。脑影像研究发现,GAD患者左颞极可出现GABA受体结合率降低。此外,还有研究表明,GAD患者外周血细胞中的GABA受体密度降低,mRNA的含量也明显减少,而当焦虑缓解时,两者也可恢复正常。
2)5-羟色胺(5-HT)系统:类似地,由于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对于治疗GAD也有较好疗效,提示5-HT系统也可能是其发病的机制之一。将实验小鼠的5-HT1A受体基因敲除,可导致其焦虑样行为明显增加;反之,若将其5-HT1A受体过表达,将导致焦虑样行为减少。另一方面,激动5-HT2A受体可导致焦虑样行为;而5-HT2A受体缺失的小鼠,其焦虑样行为反而较少。
3)去甲肾上腺素(NE)系统:脑中的NE主要来源于蓝斑,在动物模型中持续刺激该脑区可导致焦虑样行为增加。此外,应激可以诱导NE释放,从而促进焦虑样行为的发生,据推测可能与NE刺激丘脑α受体导致警觉性增加、易激惹等有关。还有研究提示,GAD患者血浆中NE及其代谢产物较健康对照升高。
3.社会心理因素·精神动力学理论,尤其是弗洛伊德认为,焦虑是一种生理的紧张状态,它的根源在于儿童少年时期未被解决的潜意识冲突,后者在成年后被激活则引发焦虑。行为主义理论认为,焦虑是一种对于某些环境刺激(应激)的恐惧而形成的条件反射。在临床实践中,部分焦虑障碍患者可追溯到病前的特定应激性生活事件。此外,约有1/3的GAD患者伴有人格障碍,提示其与焦虑人格特质有关。
(三)临床表现
GAD起病通常较为缓慢,可与某些社会心理因素相关,尽管部分患者可自行缓解,但大多表现为病情反复、迁延不愈,病程漫长者社会功能受损更加明显。
1.精神性焦虑·精神上的过度担心是焦虑症状的核心。担心的内容可能是一些无法明确表述的对象或内容,仅仅是一种难以名状的提心吊胆或惶恐不安,即自由浮动性焦虑(free-floating anxiety);也可能是现实生活中可能会发生的不幸事件或非现实威胁,且担心、忧虑程度与现实不相称,即预期焦虑(apprehensive expectation)。精神焦虑可伴有警觉性升高、注意力难以集中、入睡困难或睡眠易惊醒、易激惹等。
2.躯体性焦虑·表现为运动性不安与肌肉紧张。运动性不安可具体表现为静坐不能、来回走动、无目的小动作增多等。肌肉紧张既可表现为主观上的肌肉不适、酸痛、紧张感,也可出现客观的四肢轻度震颤、动作僵硬,紧张性头痛亦较常见。
3.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常表现为心慌、气促、胸闷、头晕、头痛、皮肤潮红、多汗、口干、胃部不适、腹痛、腹胀、便秘或腹泻,以及尿频等症状。患者常因自主神经症状于综合性医院就诊,可能误诊。
此外,GAD常与抑郁障碍共病,共病人群可高达患者总数的2/3,因而被认为是抑郁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且此类共病可使患者自杀风险升高。此外,约有1/4的GAD患者伴有惊恐障碍,还有一些患者伴有社交焦虑障碍、强迫障碍、酒精等物质依赖障碍,或者合并功能性肠病、高血压、糖尿病等躯体性疾病。
(四)诊断
GAD的诊断要点包括:持续6个月以上的慢性焦虑,表现为难以控制的过度担心和忧虑(为将来的不幸事件而烦恼,忐忑不安、注意困难等)、运动性紧张(坐立难安,紧张性头痛,肌肉紧张、颤抖,容易疲劳),自主神经活动亢进(呼吸心跳加速、头晕、出汗、口干、胃肠不适等)。
(五)治疗原则
1.药物治疗·急性期以缓解或消除焦虑症状及伴随症状,提高临床治愈率,恢复社会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GAD的药物主要包括SSRIs、SNRIs和三环类抗抑郁药,苯二氮䓬类,丁螺环酮,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以及氟哌噻吨美利曲辛(商品名:黛力新)等药物。
2.心理治疗·主要包括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生物反馈治疗等方法,与药物治疗联合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