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应对
1.应对的概念和种类·应对(coping)又称应付。由于应对可以直接理解成是个体解决生活事件和减轻事件对自身影响的各种策略,故又称为应对策略(coping strategies)。目前一般认为,应对是个体对生活事件以及因生活事件而出现的自身不平衡状态所采取的认知和行为措施。
应对概念有一个发展过程。应对一词最早由精神分析学派提出,认为是解决心理冲突的自我防御机制。1960年以后,随着认知应激理论研究方向的发展,应对的含义也逐渐发生变化。20世纪60年代应对曾被视为一种适应过程,20世纪70年代被认为是一种行为,20世纪80年代被看作是人的认知活动和行为的综合体。应对概念的发展和演化反映了人们对应对认识的不断深入。
应对概念的内涵、外延、性质、种类,与其他心理社会因素的关系以及在应激过程中的地位等问题至今仍不统一,在具体讨论过程中均易引起歧义和异议,是应激研究中颇具争论性的问题。
实际上,应对概念的含义是很广的,或者说应对是多维度的。
(1)从应对与应激过程的关系看:应对活动涉及应激作用过程的各个环节,包括生活事件(如面对、回避、问题解决)、认知评价(如自责、幻想、淡化)、社会支持(如求助、倾诉、隔离)和心身反应(如放松、烟酒、服药)。从这一角度所进行的应对研究曾被称为过程研究(process-oriented approach),意为研究某一生活事件引起的应激全过程的应对策略。目前多数应对量表采用的是这一角度的研究。
(2)从应对的主体角度看:应对活动涉及个体的心理活动(如再评价)、行为操作(如回避)和躯体变化(如放松)。目前多数应对量表兼有这几方面的应对条目内容。
(3)从应对的指向性看:有的应对策略是针对事件或问题的,有的则是针对个体的情绪反应的,前者曾被称为问题关注应对(problem-focused coping),后者为情绪关注应对(emotion-focused coping)。目前多数应对量表兼有这两方面的应对条目内容。
(4)从应对是否有利于缓冲应激的作用,从而对健康产生有利或者不利的影响来看:有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目前这方面的理论和具体研究较少。
(5)从应对策略与个性的关系来看:可能存在一些与个性特质(trait)有关的、相对稳定的和习惯化了的应对风格(coping style)或特质应对。例如,日常生活中,有些人习惯于幽默,而有些人习惯于回避(如借酒消愁)。与前述的过程研究相对应,以特质应对理念进行的应对研究曾被称为特质研究(trait-oriented approach)。
由于人们对应对的认识还在不断发展,因此,目前在应对研究领域应提倡从多角度入手。可以从“广义”的应对角度展开研究,如Folkman的应对方式及其各种修订本,均试图将个体在生活事件中的各种可能应对策略尽数列入研究范围。也可以从相对“狭义”的应对角度进行研究,如医学应对问卷(MCMQ)只选择研究针对疾病这一特定事件的应对策略,Levine的否认机制问卷(LDIS)更只选择研究心肌梗死患者对待疾病的否认应对策略。
2.应对研究·目前,关于应对是应激事件和应激心身反应的重要中介变量的观点已被广泛接受。有关应对在心理应激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在心理病因学中的意义的研究已成为心理应激研究中很活跃的一个领域。
(1)应对与心理应激因素的关系:各种研究证明,应对与各种应激有关因素存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应对与生活事件、认知评价、社会支持、个性特征、应激反应等各种应激有关因素相关,还与性别、年龄、文化、职业、身体素质等有关。
应对受生活事件或情景的影响,人们遇到不同的生活事件,通常会采用多种应对策略。应对与认知评价有关,许多应对问卷条目中广泛涉及认知评价就是例证。应对也涉及社会支持,不仅社会支持程度会影响个体在事件中的应对策略的选择,而且应对活动本身就包含寻求社会支持的各种策略。另外,人们还认同以下事实,即不同人格类型的个体在面临应激时可以表现出不同的应对策略。有关应对与生活事件、认知评价、社会支持等关系的国内外研究报道很多。
应对活动还与年龄有关,精神分析理论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自卫机制会逐渐成熟和完善。有资料显示,老年人的应对方式从积极到消极(按照与心身健康的相关性判断)分别是:淡化/合理化、面对/求助、再评价、转移/发泄、忍受/屈服和幻想;其排列次序与青年人不同。应对活动也存在性别差异。
(2)应对在心理病因学中的意义:在应对研究领域,除了少数单纯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许多研究是围绕应对在心理病因学中的意义而进行的。这里以癌症研究为例,许多研究证明癌症作为一种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心身疾病,其发生、发展明显受到包括应对因素在内的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癌症本身作为一种严重的生活事件,对患者又起着心理应激源的作用,使癌症患者往往采用更多的应对策略,癌症的转归、预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康复(可看作应激结果)等也就明显受患者各种应对策略的影响。因此,通过对癌症患者应对活动特点、影响因素和作用规律的研究,除了可以为癌症临床制订和实施应对干预手段提供科学依据,也可以通过对癌症患者应对策略及其与应激有关因素相互关系的认识,从临床实际研究的角度揭示应对和应激过程之间的理论关系。
(3)应对量化: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认识也不一致,在应对的量化研究上没有统一的标准,国外在这一方面开展较早,Folkman和Lazarus于1980年编制、1985年修订的应对量表将应对分为8种,分别是对抗、淡化、自控、求助、自责、逃跑、计划和自评。这8种划分为问题关注应对和情绪关注应对两大方面。肖计划等于1995年在参考国外研究的基础上筛选出了6种应对方式,分别是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缩和合理化。卢抗生于2000年修订的老年应对问卷包含5种应对方式,分别是面对、淡化、探索、幻想、回避,分别被划归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类。姜乾金等于1999年编制的特质应对问卷等。这些问卷、量表为人们进行量化研究提供了工具。
(4)应对指导:随着应对研究的深入,近年来已有一些临床应对指导模式的研究成果报道。个体在过强或持久的心理应激作用下,特别是已引起心身症状或已致疾病恶化时,可以通过应对有关环节对其进行心理干预,这就是所谓的应对指导。应对指导具体涉及面很广,一般有:①指导个体通过“问题解决”的应对方法,从根本上消除应激源,这是最理想的控制应激的办法,如指导个体采用“回避”的应对办法,使之远离应激源以减少某些心理应激的发生;②指导个体进行“再评价”应对,使之改变认知评价,如换一个角度去认识生活事件,以减轻应激反应;③提供或帮助寻求社会支持,即采用“求助”的应对方式,如在临床工作中,加强患者家属、同事、领导以及医务人员对患者的支持程度;④分散注意,即采用“转移”的应对方式,如指导个体通过适当的活动转移个人对应激源的注意力,解除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⑤指导个体进行一定的放松训练,即“松弛”应对,有助于控制与应激有关的不良心身反应(症状),包括降低肌肉的紧张度从而减轻焦虑和抑郁等心理症状,降低交感神经张力从而改善内脏症状,如降低血压,以及调整骨骼肌系统功能,如降低头颈部肌紧张(以上三方面是互动的)。此外,催眠、暗示、运动,甚至使用一定的抗焦虑药物等方法,也可被看成是应对干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