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社会因素在功能性胃肠病中的作用
现代医学所倡导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构建起一种将生物和心理社会因素结合起来的框架。探讨和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和进展中的作用,形成了现代心身医学学科。
随着人类疾病谱的变化,FGID越来越受到重视。FGID是由生理、精神心理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是典型的心身障碍(疾病),心理社会因素在其发生、发展及预后中发挥重要甚至关键性作用。在因诊断和治疗困惑而就诊的FGID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存在心理社会问题,生活事件、精神压力、情绪障碍严重影响这些疾病的发生、进展和治疗。
心理、社会因素是FGID发病的重要原因,与FGID密切相关。生活应激事件常常诱发或加重FGIDs,神经质、情绪化等人格特征明显影响患者就诊率和症状程度,躯体化症状更多见于FGID患者。FGID患者常具有胃肠道外症状,如呼吸困难、心慌、慢性头痛、肌痛等。精神方面的疾患也常见于FGID患者,尤其是症状严重或顽固的患者。
心理、社会因素可影响、加重FGID患者的胃肠道表现。焦虑、抑郁和恐惧等情绪常可导致胃肠道动力低下,而愤怒、厌恶可导致高动力反应。如应激可明显加速腹泻型IBS的口-盲肠通过时间,从而加重腹泻;减缓便秘型IBS的口-盲肠通过时间,加重便秘。
功能性消化不良和IBS是FGID的两个典型代表,目前多数研究是针对这两类疾病进行的。
功能性消化不良病因复杂,与心理障碍、人格特征密切相关。功能性消化不良具有复发性和异质性等特点,其中有些患者经过常规内科治疗效果不明显。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常有神经质、性格内向、易于焦虑等个性特点,在性格缺陷的基础上,不良的社会心理因素,如急慢性威胁性生活事件可作为诱因导致消化不良和抑郁、焦虑情绪。心理因素和消化不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故长期治疗效果不佳,明显影响生活质量。抑郁等心理因素可通过脑-肠轴使胃肠运动及分泌功能紊乱,或使内脏感觉过敏。不少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抑郁障碍,还伴有多种躯体症状,如不典型胸痛、心悸、头昏、失眠、体重下降、疲乏等,抗抑郁治疗能有效地控制抑郁情绪、缓解躯体症状,包括消化不良症状。
心理社会因素与肠易激综合征的关系请参见本章第三节。
有研究显示,生活应激事件在FGID和器质性疾病的发生之间无明显差别,但严重的负性生活事件在前者更为多见,且往往发生于胃肠道症状出现之前,并对心理治疗反应较好。胃肠门诊中有42%~61%的FGID伴有心理障碍,其中以焦虑、抑郁为主,其他如惊恐障碍等也不少见。有症状的FGID患者较无症状者心理疾病发生率高。
心理社会因素对FGID的影响,大致可概括为几个方面,即对胃肠生理的作用,对疾病体验、疾病行为和疾病后果的影响,以及对行为干预指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