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应激反应的表现、诊断

四、战斗应激反应的表现、诊断

(一)战斗应激适应的分期

战斗应激适应的分期类似于全身适应综合征的分期,分为警戒期、抵抗期和衰竭期(图12-2)。

img

图12-2 战斗应激反应的分期

警戒期是应激源造成机体防御机制的初始激活,是应激过程的开始,基本特征是肾上腺髓质和皮质激素向血液中大量释放。抵抗期是应激反应的高原阶段,通过主动应用机体的内在资源去抵抗应激源对机体造成的影响,竭力保持内环境的稳定、维持机体的生理完整性,此时皮质醇分泌升高。当应激源过于强大,以致耗尽机体的防御力量,机体的许多功能开始出现问题,进入衰竭期,机体出现适应疾病,这是全身适应综合征的最终结果。

(二)战斗应激反应的表现

1.初次上战场的新兵·第一次参加战斗的士兵,其表现一般不如平时训练水平。在极度应激下,难以完全集中注意力和回忆所学技能,容易发生伤亡。他们的焦虑程度较高(图12-3)。

2.有经验的老兵·如果士兵在首次战斗中没有伤亡,他的战斗技能则会在接下来的日子中迅速进步直到他所能达到的水平。这时,他对自己的技能、同事和领导产生信心,在战斗打响之后很快进入状态而冷静下来。但是,他在战斗之后也有一定的焦虑。

3.最佳战斗技能状态的维持·战斗行动顺利情况下,战士能够保持最佳战斗技能状态和高应激耐受力。部队损失较小时,这种状态可以维持数月。但若长时间不参加战斗,则战斗技能状态会下降。当再次返回战斗时,会很短暂地出现如新兵一样的焦虑(图12-3),然后很快恢复其技能状态。

img

图12-3 战斗周期中的焦虑、恐惧和唤醒

4.过度应激的老兵·若部队伤亡惨重、战士生存希望渺茫,则其战斗状态将下滑。这可以发生在战事之后2~3周,但也可能发生于严重伤亡后的数天之内。过度应激的战士做事更加谨慎,失去主动,并有可能在需要迅速行动时犹豫不决。图12-3示意的是怀疑自己生存的过度应激战士的焦虑情况。身边的战友一个个离他而去,在这种情形下,他感觉战斗状态在不断下滑,此时若不把他从应激激惹中拯救出来,他很快就会成为战斗牺牲品。

5.战斗技能下降·战斗技能的下降常与伤亡多少及距离战士远近有关。下降速度受指挥员、部队、战事及后方等诸多因素影响。

6.战斗技能的恢复·通过休息和复原,战斗技能是可以完全恢复的。休息也能够使焦虑类型回到有经验老兵那样。复原可以在战斗应激调控人员帮助下于康复医疗机构完成。

(三)战斗应激反应的症状

战斗应激反应的症状可以归纳为三类:心理反应症状、生理反应症状和行为反应症状。

1.心理、生理反应症状(表12-2)

表12-2 战斗应激反应的心理、生理反应症状

img

2.行为反应症状(图12-4)

img

图12-4 战斗应激行为

(1)良性战斗应激行为:良性战斗应激反应可以增强士兵的作战能力。主要是团结、忠诚、坚韧、勇敢4个方面的表现。具体形式有:增加团体凝聚力的行为,对领导的忠诚、对同志友爱的行为;精锐之师的感觉,高度的责任感、任务感;警觉性提高、维护纪律的行为;特殊力量、忍耐,目标感强烈、对胜利的信心增加;英雄性行为、勇敢性行为、自我牺牲精神。

(2)劣性战斗应激行为:劣性战斗应激行为可归结为违纪行为、吸毒和装病三个方面。主要表现为:不接受敌人的投降,肢解敌人尸体,杀戮俘虏,杀戮非战斗人员,杀戮动物,残酷拷打被俘人员;滥用酒精、毒品;无所顾忌,不守纪律,进行抢劫、掠夺、强奸,与盟军发生冲突;过多地去门诊,事故性伤病,装病、开小差,擅离职守,或拒绝战斗;自伤,威胁或枪杀指挥官。

(3)战斗疲劳:主要是心理、生理功能的衰退和异常。主要表现为:过度警觉、害怕、焦虑、不安、愤怒、悲伤、自我怀疑、内疚;抑郁、失眠,不能集中注意力、漫不经心,丧失希望与自信;古怪行为、木僵;恐慌性飞蹿奔跑;完全衰竭、技巧和职业技能降低,记忆丧失,言语减少、缄默;视、听、触觉受损,出现幻觉、错觉,肢体软弱、瘫痪等。

img

图12-5 战斗应激行为反应的重叠

各种战斗应激行为之间并不都是能够明确区分的,常常交叉重叠。如图12-5所示,战斗疲劳者可以有零星战斗应激行为,反之亦然。具有良性战斗应激行为的英雄在其英雄行为前后也会承受战斗疲劳带来的伤害。有时有些的士兵也会发生劣性战斗应激行为。

(四)战斗应激反应的临床表现

战斗应激反应的临床表现类型有精神疾病型(战时神经症、战争精神病)、心身疾病型、违纪行为型三个方面。精神疾病型影响较大,研究和关注较多,被认为是战斗应激反应临床表现类型中的主要类型。

1.精神疾病型

(1)战时神经症:①战时癔症;②战时神经衰弱;③战时强迫性神经症;④战时恐怖性神经症;⑤战时焦虑性神经症;⑥战时神经症性自动症。

(2)战争精神病:①战时反应性精神病,是由急剧、强烈而明显的精神因素诱发,发病迅速,症状表现多与精神因素密切相关,改变环境和给予适当治疗后,可较快恢复正常,预后良好。常见的表现有反应性朦胧、反应性木僵、反应性兴奋、假性痴呆等形式。②非典型性精神病,也是由急剧、强烈而明显的精神因素诱发,改变环境和给予适当治疗后,可很快恢复正常,所以又叫“三天半的精神分裂症”。

2.心身疾病型·主要表现是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失调的各种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常见的有失眠,胃肠不适,呼吸困难,胸部不适,皮肤瘙痒,木僵,完全衰竭状态,技巧、记忆丧失,视、听、触觉受损,软弱、瘫痪,有的有错觉、幻觉,有的头晕、头疼等。症状较多,使人感觉患有器质性疾病,但全面检查,往往器质性损害不明显或与主观症状不一致。

3.违纪行为型·常见的表现与前面的劣性战斗应激行为相一致,有不接受敌人的投降,肢解敌人尸体,杀戮俘虏,杀戮非战斗人员,杀戮动物,残酷拷打被俘人员;滥用酒精、毒品;无所顾忌,不守纪律,进行抢劫、掠夺、强奸,事故性伤病,装病、开小差,擅离职守,或拒绝战斗;自伤,威胁或枪杀指挥官。

(五)战斗应激反应的诊断

由于战斗应激反应的表现多样、程度不一,甚至具有部分民族和时代的烙印,因此要确定一个诊断标准比较困难。Kormoss于1978年提出了两条定性标准:一是他的战友认为他在战场上停止了战斗或丧失了战斗力;二是职业医务人员诊断他有精神症状。对于具有明显的精神症状,而且战斗力受到较大影响甚至为此丧失战斗力的个体,诊断并不困难。对于程度较轻的个体,诊断就比较困难,对于合并有颅脑损伤性精神障碍的个体,诊断更要谨慎。